劉建東
【摘要】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傳統的作文評改模式中存在評改形式平面化、評價形式單一等問題,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從“明確訓練要求”、“教師指導”、“學生評改訓練”等方面提出小學作文評改的模式,導練結合,變以往的“平面單一”為“立體多元”,從而提高作文評改實效。
【關鍵詞】小學 作文評改 導練結合 立體多元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82-01
一、引言
在作文教學中,作文評改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教師精批細改是傳統的作文批改方式。這種“學生寫——教師改”的模式顯示出單向化、平面化的特點。教師在其中占據主體地位,學生評改訓練機會少,因此學生無法進一步提高作文的修改、評價能力。葉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諱:“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的確,不少教師為了作文評改費時費力,但學生收效甚微。
本文在分析傳統的作文評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提出立體多元導練結合的小學作文評改模式。其中,“導”是指教師指導、引導;“練”是指學生的評改訓練,包括自評、互評等。這種評改模式,改變了以往單向平面的評改模式,變為立體化、多元化,從而提高作文評改實效。
二、模式闡述
(一)明確訓練要求,細化標準。
明確作文訓練要求,每一次的寫作訓練才更有目的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班學生學情,對每一單元的作文訓練點進行篩選和總結。明確了每一單元的作文訓練點后,要細化標準,設計出《作文評改自查互查表》。這份《作文評改自查互查表》是學生寫作的指引,也是學生評改作文的抓手。
不同的單元寫作要求有不同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因此,為了讓訓練更有效,在設計評價表的評價項目時,盡可能讓其保持評價標準的穩定性。除了訓練要求的共性之外,不同的作文還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這就是其個性。在有“共性”和“個性”的寫作標準指導下,學生在寫作和評改的過程中目標會更加明確。
(二)教師示范指導:教師總評,明確方向。
葉圣陶先生認為:“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改能力,教師僅提供一些引導與指點,令學生自己思考和考慮要如何改……培養出自我修改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全體學生完成作文后,教師可先瀏覽學生作品,從優、中、差作文等級中各挑選幾篇,面向全班評講,除了要明確指出作文中的優勢與不足之外,教師自身可提出修改建議。同時,還可引導學生根據《作文評改自查互查表》進行頭腦風暴,采用“現場升格”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修改的動態過程。
通過教師指導、示范總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學生在評改訓練環節中才能有目標、有方法。
(三)學生評改訓練。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而評改能力唯有在不斷訓練、研磨中才能得以提升。
1.生生互評,對話思考。
在此環節,學生對照《作文評改自查互查表》進行互評。互評的形式多樣,如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師徒互評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取。評改的內容包括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要寫出旁批、眉批,針對文章的問題還要寫出修改意見,還需在所評改的作文后面寫上“評改人簽名”。由此一來,學生會具有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并對照評改標準認真評閱他人文章,分析優勢與不足,思考評改建議。
事實上,學生在評改他人作文的同時也在反觀自己的作文,在對比之中逐漸學會取長補短。在過程性評價中,學生不斷與他人文章對話、與自我對話,在交流互助中思考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每個學生的寫作水平存在差異,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不會評改的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適時指導。另外,學生互評后,如果對于他人的修改有疑問或者不同意的,可以向老師詢問。
2.自評自改,提升能力。
對于文章寫作,古人追求煉字、煉句、煉意。的確,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促成學生作文“自悟”、提升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經過以上幾個環節后,學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接著,學生根據前面教師的修改指導、他人的評改意見進行自我修改。這一過程將“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動手、動腦,在實踐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提升修改作文的能力。
在學生自改遇到疑惑時,可直接詢問評改人或老師。例如,四年級李一航同學的作文《花瓣大戰》中,他的師傅在第二自然段中評改意見如下:請補充場面描寫,寫一寫同學們撿花瓣、拋花瓣的表情、動作。李一航同學根據主動請教其師傅并多次修改,最終寫得非常生動精彩,并被評為“本期佳作”,推薦至報刊發表。
3.師生賞評,總結激勵。
全體學生的作文修改與訂正完成后,小組內互相閱讀各自的作文,包括作文內容、評改意見、訂正內容,并在作文本的 “組員閱簽”上簽名(至少五人)。緊接著,各小組評選出該組的“本期佳作”和“精彩片段”,向全班展示,師生共同欣賞、點評。這一環節可利用語文課或晨讀的時間,由小組長組織“本期佳作”和“精彩片段”的作者上臺朗讀、投影等。在這一環節,教師只需適時指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寫作技巧、修改方法。
法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師生賞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感受到寫作帶來的成功感,讓學生得到激勵和鼓舞。賞評結束后,班級投票選出的“最佳作品”將由教師推薦至報刊發表。由此一來,學生的寫作、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結語
傳統的作文評改模式以教師精細批改為主,費時費力。而想讓作文評改更具有實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評改模式。本文的作文評改模式導練結合,“教師指導”為學生提供示范,“學生訓練”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作文評改之中,打破了以往教師評改的平面化、單一性,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作者與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顯示出了立體化、多元化,讓學生在提升修改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作文評改實效。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