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飛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67-02
新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自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投入使用的,其內容新穎、編排精細,加大了文化傳承力度,強化了以人文本的教育功能,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教材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直面挫折的堅強意志和團隊精神,是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課程。學好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有利于初中學生贏得中考,進入自己的理想高中,而且也有利于廣大學生增長知識,豐富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教材的編寫和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新教材突出背景,強調本質,注重應用,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材中每一課包括六個板塊,即“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閱讀感悟”、“相關連接”、“拓展空間”、“方法與技能”,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機動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體驗、領會、探究學習內容,探索學習方法。在運用新教材的兩年時間里,我積極參加教研,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組織教學中,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件,同時可以先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上課時以幻燈片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方式要注重創新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采用富有時政性和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探討,把教師對前面教材的經驗融入,啟發學生思維,得到結論的教學方式。在講授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二課憲法的地位的知識點時,我通過樹的枝干圖展示出憲法是我國基本法的地位,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是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最高行為準則。
杜威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活動是課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社會調查,演示講解,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指導者;用音樂和視頻讓學生自導自演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小品等教學方式,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引起學生的思考,活躍氣氛,積極主動學習。在講授向憲法宣誓的意義時,我通過模擬宣誓,全班宣讀誓詞,同學們感受到了憲法的權威和尊嚴,同學們在活動中積極參與、樂于參與,也加深了對憲法的理解和認同。
新的時代要求教師樹立開發的教學資源關。教師要善于發現和開發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課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討、社會調查、寫感想、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但教師教學中講解要注意把握度,恰當的運用資源。在八下第二單元第四課依法履行義務教學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感受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公民享有權利的同時也必須依法履行義務。
在學習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七課《美好的青春》教學內容時,我就通過播放與教學內容緊密關聯的諸如“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范人物”等節目中感人至深的勵志人物的勵志故事,并且結合云南實際情況,同學們了解并介紹我們身邊的好人,激勵學生以這些典型人物為榜樣,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緊密聯系時政熱點,關注新聞,通過對問題的討論,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又促使學生知行統一,見諸行動。每年三月,我國政治生活中兩件大事,“兩會”的召開。在學習八下憲法組織國家機構內容時,可以讓學生主動關注新聞,關注國家政治生活的大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課堂的評價方式上,要呈現多元化,如學生自評、他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在教學中根據學情適當選用其中的板塊內容,把學生需求和教學內容要求結合起來,用教學情境把內容、觀點、學生問題統籌起來,符合學生的發展。在內容上,新教材強調基礎性,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重視思想方法,立足學生發展,提高教科書的“思想性”。課堂教學要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反映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其它科學和文化進步中的作用。
總之,在新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適時、適當且有針對性地運用德育故事,不僅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對某些社會問題的關注更深刻、更持久。同時,還可以鍛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愛國誠信、遵紀守法、充滿正能量的社會公民。教師要不斷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