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農村文化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研究,選取重慶市巴南區農村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的工作實踐,挖掘在認同培育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的科學性和高效性,逐步優化認同形式,豐富認同形態,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育研究提供經驗總結。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農村文化;認同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需要重視提升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鍵在于獲得群眾認同。近年來,重慶市巴南區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育研究,積極創建吹打、山歌、歌舞、舞龍等文化品牌,通過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堅定農民群眾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增強農民群眾的民主法治意識,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健康法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與農村文化建設關系分析
1.1 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與核心價值觀
農村文化在廣義上是指特定地域內人民群眾從事社會生產和生活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是人民群眾在意識形態領域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地方習俗、道德情操、非物質文化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說到底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加強人民群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必須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給予高度重視。
1.2 農村文化建設與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相輔相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先進導向,農村地區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能夠促使人民群眾接受新的意思形態,實現人民群眾價值理念的強化。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和行為文化資源,只有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才能實現主旋律和多樣性的統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2 巴南區農村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
2.1 巴南區主要農村文化資源介紹
2.1.1 接龍民間吹打
接龍民間吹打是巴渝地區重要的民間文化藝術。有丫溪調、下河調、青山調、昆詞、教儀調、將軍鑼鼓和伴舞鑼鼓7大樂種、983首樂曲、260多個樂班、近2000名樂手。1991年,接龍鎮被市文化局命名為“民間吹打樂之鄉”,1999年接龍民間吹打又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2006年接龍民間吹打正式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接龍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1.2 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是巴南區木洞鎮及周邊地區人們所傳唱的一種古老民歌,品種繁多,曲調豐富,具有歷史悠久、歌手眾多、演唱活動頻繁等特點,深受群眾喜愛。1999年被命名為“巴渝優秀民間藝術”,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木洞鎮于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木洞山歌參加國家、省市級展演10多場,獲得優異成績。
2.1.3 姜家舞龍習俗
姜家舞龍習俗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流傳于巴南區姜家鎮及其周邊地區,歷史悠久,是先民巴人龍蛇圖騰崇拜的遺存,世世代代融入在當地民眾的歲時節令、生產生活、人生禮儀和宗教信仰等多種民俗活動之中。現有火龍、柑子龍、黃荊龍(水龍)等近20個品種,其中以火龍最有代表性。姜家舞龍習俗活動內容豐富、涵蓋層面廣泛、參與人員眾多、表現形式簡樸、圖騰崇拜內涵豐厚,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2.2 巴南區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木洞山歌、接龍吹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市級“非遺”名錄11項,區級名錄5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26人,區級傳承人46人,木洞鎮、接龍鎮、花溪街道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重慶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已達7個。二是加大特色文化進校園傳承力度,編印《接龍吹打》、《木洞山歌》等3套特色文化教材1.2萬冊,在全區93所中小學校進行普及傳承。三是開展非遺生產性保護建設,搭建新型文創發展載體,培育巴南茶葉、魚洞亂針繡、巴渝傳統木雕等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年產值達千萬元。
3 農村文化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認同意識薄弱,缺乏主動性
農民群眾關心國家時事大事,國家、民族認同感較強,這些都為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創造了良好條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農民群眾頭腦提供了極其有利的環境。然而通過現實狀況調查我們發現,農民群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著對認同意義和認同目的的認識含糊不清,認同意識不強、缺乏主動性等一系列問題。很多農民群眾把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等同于能否掙錢相結合起來,他們眼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往往蘊含著經濟利益。
3.2 認同方式簡單,相對滯后
一是社會參與度相對較低。農村傳統文化大多數都是靠口手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后繼乏人是其面臨的最實際的狀況,隨著環境的改變,很多手藝人逐漸失去了市場從而另謀出路,而年輕人接受不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慘淡的經濟狀況對其望而卻步。以木洞山歌為例,木洞山歌在2006年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能唱部分木洞山歌的歌手都散落民間,木洞山歌國家級傳承人只剩喻良華等2人,市級傳承人6人,接龍吹打傳承人也屈指可數。二是缺乏有效的現代傳播手段。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依靠以紙質媒介、現場展示、走近校園等傳統方式,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運用十分欠缺,這就導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掛在墻上,無法以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走近農民群眾的生活中,讓他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
3.3 教育發展落后,制約認同度發展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宣傳教育隊伍大都由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村干部和學校教師擔任,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隊伍文化程度偏低,達到本科以上學歷或接受過專門培訓的人數很少。近年來,盡管農村基層文化生活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廣播電視“村村通”和網絡用戶的日益增多,滿足了農民群眾了解時事、獲取信息的需要,一些鄉鎮有了文化站、文化活動室,村也有了農家書屋、圖書館等,然而就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整體情況來看,農村文化事業與城市相比仍處于邊緣狀態。
4 農村文化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的對策建議
4.1 樹立積極的認同意識
一是通過家庭教育,引導大家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從平凡事做起,懷善心、盡善責、行善舉,以“家風”助“學風”,以“家風”正“民風”,以“家風”促“作風”,形成“愛物知恩、節約惜福”“擇善而從、從善如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訓的社會風尚。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環境,才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和環境。三是積極發展農村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倡導文明新風尚,不斷豐富文化活動的新內涵。
4.2 創新認同方式,豐富形式
一是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奧道理轉化為鮮活的微故事、微宣講等形式,講準確、講清楚、講透徹、講生動,寓教于樂,不斷增強農民的法治意識、創新精神等,促進農民群眾的理論認同。二是媒體要接地氣,講身邊故事,用小故事闡述大道理,用普通事升華大主題,組織村里的文人和藝人編成小品、順口溜、小故事等在農閑時候以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使農民群眾真正從情感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農民群眾的情感認同。三是要用好新媒體陣地,積極運用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新媒體平臺,運用通俗易形象親切的網絡語言開展互動交流,結合優秀文化、鄉土文明,開發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4.3 加強宣傳教育,形成共生合力
首先,通過政府、學校、社區與教師、學生、社會成員共同參與構建合理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工作培養高素質的教育者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隊伍要掌握科學有效的宣傳教育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情理交融,善于運用民間語言、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工作盡量解決宣傳隊伍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保證他們的福利待遇,促使其能夠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以改變長期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工作浮于表面、停在紙上、流于形式的落后狀況。
參考文獻
[1]顧鈺民.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幾個問題 [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4).
[2]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4(2).
[3]吳春梅,席瑩.農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困境與出路[J].科學社會主義,2014(6).
[4]姬會然,楊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型農民路徑探析[J].理論觀察,2015(5).
[5]舒毅彪,公紅艷.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機制的優化[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6(12).
作者簡介
肖瑜(1984-),女,中共重慶市巴南區委黨校,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