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杏堂
【摘要】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策略以及理論,在教學小組為單位組織教學,學生和教師之間彼此溝通協調完成。同時要以小組整體表現為依據進行教學獎勵,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符合自主探討、合作交流的新要求。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生物課上養成主動參與、認真探究、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生物 合作學習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49-02
前言:
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新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構建出學生主體課堂。借助學習共同體知識以及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學生個性化思維,通過這種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重要支持?,F在主要分析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基礎,探討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1.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
新課標中對傳統知識傳授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學中不僅要為學生教授教學知識,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和知識傳遞不用,學習能力發展中要學生自主性參與到課堂中,構建知識網絡。初中學生在學習中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較少,單個學生很難完全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學習中要建立好共同體。學生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利用同伴之間不同的知識基礎和思維方式,促進學生進行個體學習。知識在碰撞中會產生新問題和思想,這些便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礎。合作學習能夠改變傳統知識接受狀態,學生能夠自由發表觀點、想法,自己收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能力得到提高。
2.合作學習中初中生物教學使用策略
2.1 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初中合作學習理念。初中新課標要求,學生要獲得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承認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發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從教師講為主到學生學習為主;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從領導者走向參與者和組織者,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習更有效率。其中重點問題便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一定要有科學的理念和意識,不斷探討新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效率[1]。
2.2建立學習共同體,重視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結合。合作學習主要是小組為單位,構建學習共同體直接關系到合作學習效率。學習共同體構建一定要依據同組異質的方式進行,這樣可以使得每組學生在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有不同,各種經驗便是學生進行交流的基礎,每個小組之間的水平也要大致相同,這種方式促進小組公平競爭。學習共同體在建立中是保證共同進步,避免出現傳統學習中少數學生思考互動的問題。合作中也要有獨立學習,獨立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也是最后呈現的最終結果。學生進行獨立學習對知識有整體把握,自己不理解和明白的問題心中有數,之后借助合作學習機會進行交流討論,使用學習共同體的公共知識進行討論促進學習。合作學習中同樣也有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快速進步。只有保證學生適當的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全部參與。
2.3 設計問題激發學習學習興趣。合作學習中一定是問題為核心,問題在情景中。教師對教材中的難點進行分析,設計和學生生活緊密關聯的情景,激發知識沖突,這些也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動力。在《人體生產的代謝廢物》中,教師使用課件向學生展示生命活動圖片,讓學生分析正在進行哪些生命活動?身體在攝入養分的過程中,也在排除廢物,同時思考具體有哪些廢物?這些問題和知識都可以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很快便引起學生注意,引領學生進行新課程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尿液是重要排泄物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出尿常規中要化驗的的常見指標,同時向學生提問:如何判斷尿液是否正常?正常的指標應該是哪種樣子?在這些問題中,學生會進行思考,分析自己學習的泌尿指標。在這些情景中學生不僅要思考和回憶自己之前學習的知識,同時將學生導入新城代謝知識中。自己學習的學生會發現,自己單獨解決問題十分苦難,一定要找到伙伴,借助共同體使用合作方式進行學習,同時在問題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合作學習效率極大提升[2]。
2.4 制定出合理的教學任務。學生主體學習和教師指示有重要關系,教師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和學習的層次。同時學生的過程一定要螺旋上升,一定要在已有的知識上為基礎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在設計中,可以從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知識進行提問,最后完成任務,提高學生目標。在《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中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收集營養膳食、食品安全資料等,同時使用自己學生的各種知識為自己和家人,制定合理營養的食譜;向家長詢問在購買食品中要注意的問題,這種方式為學生在后的學習中提供材料。
小結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初中生物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建立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有重要作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問題作為核心,問題和情景的設置有著緊密的層次,在合作學習中,重視共同體構建,學會獨立學習。
參考文獻:
[1]牛得吉.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5(4):53.
[2]呼延成哲.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 2014(2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