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
【摘要】現階段,我國金融市場迅猛發展,對于金融風險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但與此相對應的是,熟悉金融風險管理流程,具備金融風險辨識、度量和控制等專業技能的人才供需卻出現重大缺口。本文從課程特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研究《金融風險管理》教學改革進程,闡述金融風險管理人才培養的對策,以期對大學本科金融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金融風險管理 課程特色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235-02
1.《金融風險管理》課程特色
《金融風險管理》是金融學、國際金融、金融工程專業的專業課之一,課程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前沿性等特點,形成統計、數學、金融和投資多領域的交叉。《金融風險管理》是基于先前基礎課程經濟學、金融學、概率與數理統計、會計學、統計學、投資學等知識,是對這些知識的應用和融會貫通。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金融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通過《金融風險管理》的課程學習,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金融風險管理的工具、原理、方法、技能分析和解決金融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做到學以致用,以便為學生將來從事證券、基金、投資機構、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公司金融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識能力準備,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
2.《金融風險管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和消化能力普遍不足。《金融風險管理》課程側重于數理金融方向,課程講授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的數學、統計學和金融學模型,如VAR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等,對學生金融基礎和數學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這就需要建立優良的課程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穿插相關金融和數學知識的回顧和整理,做到知識點融會貫通、深入淺出。
其次,偏重于理論模型的學習,案例教學方法運用不足。在《金融風險管理》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受到課程內容和授課時間的限制,課堂教學內容往往集中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相關風險案例的介紹和討論對學生理解及掌握相關知識點的作用,造成紙上談兵,學生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無法真正滿足培養金融風險管理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最后,網絡教學和實驗教學匱乏。由于課程內容相對抽象,一些技術、方法性的問題比較難以掌握,學生也缺少興趣,從而進一步加大了課堂教學的難度。在此情況下,應該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優勢,開設學習沙龍,上傳學習資料和相關案例庫,引導學生利用相關實驗教學軟件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也是目前《金融風險管理》教學缺乏和急需的。
3.《金融風險管理》教學改革措施
因地制宜選取教材。目前, 不同學校的人才培養需求不同,相應的各個學校對于教材的選擇應結合所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融風險管理》課程的教材大致可分為介紹相關基礎理論和案例為主以及側重數理分析和模型構建兩個方面,對于大部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普遍適用前一種教材,而對于數理基礎較好并且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高校,則更適用于選用數理分析較為全面的教材。此外,教材的選用還應注重其實踐性和前沿性,緊隨國情和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
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逐漸摒棄課堂授課這一單一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式的參與式教學,添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式學習環節,除了“案例分析”和課堂討論外,應盡快引入網絡教學和實驗教學模式,以期用多變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作為課堂延伸教學,為了彌補理論教學內容的滯后,應格外注重案例庫的更新,選取時事熱點內容,使學生接觸到該領域最新的金融風險管理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豐富的實踐經驗。
建立多樣化的課程考核方式。在確定學生課程成績時,不能僅依靠期末考試作為學生的成績考核方式,還要加大平時成績考核的比重,豐富課程考核形式,結合課堂情況、案例分析報告、實驗作業等進行綜合考察,以全面衡量學生《金融風險管理》這門課程的掌握情況。同時對于期末卷面的題型設計,也要體現多樣化的特征,注重難易搭配以及具體案例的分析,以期達到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要求,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和培養金融風險管理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丞.《金融風險管理》本科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6(11)
[2]位華.金融風險管理創新課程建設思考[J].科教文匯.2013(7)
[3]彭偉.金融風險管理案例互聯網教學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