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 李潔 曹慧娟
【摘要】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是高等中醫院校的兩個基本職能。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高等中醫院校教育研究永恒的課題。高等中醫院校應有效促進科教融合,提高中醫中藥人才培養質量。本研究以中醫院校中藥學教學為例,將科研融入到課堂中,以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科研 教學改革 中醫藥 創新
【基金項目】華北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QZ1628-0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220-02
高等中醫院校擔負著中醫中藥人才培養與學術傳承創新發展的使命,為中醫事業發展提高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優秀創新型人才培養是解決中醫中藥發展中問題的關鍵點,中醫院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賴于教學活動與科學研究的結合。
一、教學與科學結合對于教師及學生的益處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醫學,是古代醫家經驗與感悟的結晶,當前高等中醫院校學生多數對中醫文化了解不足,古代文學素養不高,對深奧中醫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都存在一定困難,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興趣,鞏固專業信仰,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1.對于教師的益處
教師自身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可以通過科學研究得以提升。將科學思維與教學設計相結合,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更易做到深入淺出,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將科研成果中的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轉化為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促進他們嘗試運用或探索新知識、新技能。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將中醫抽象、晦澀難解、無從把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可感的形式,使課程鮮活生動,富有現實性和創新性,進而引導學生去領會和理解中醫中藥專業知識。
2.對于學生的益處
學生通過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課外科技活動可以促進其在醫學科學領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對新鮮事物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實際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將所學的中醫中藥知識加以驗證或運用,從而內化,逐步提高獨立思考能力,達到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的目的,進而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二、以我院中藥學教學為例,揭示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科研活動
陰陽球體—科研引入課堂,“陰陽球”[1-7]將中醫中藥客觀化,可視化,引入課堂擴大同學們知識面,了解相關科研知識,加深對中醫中藥的熱愛。
注:從這個模型上看,整個陰陽球被過球心的三個互相垂直的直線分成八個空間。
第一象限,表實熱;第二象限,表虛熱;第三象限,表虛寒;第四象限,表實寒;第五象限,里實熱;第六象限,里虛熱;第七象限,里虛寒;第八象限,里實寒。
(二)臨證舉驗:選自王洪圖《內經臨證發揮》
勝某,女,17歲,1988年11月26日診。一年來心煩失眠,幻聽幻觸,聽窗外有人罵自己,感到會陰部有人觸摸而疼痛,閉門獨處,不停歌唱,或高亢、或低沉。喜歡異性,有男青年來家時,則出門接待而表情活躍,客人離去則仍閉門獨居。不能讀書,已停學一年。某精神病院診為:青春期精神分裂癥。舌紅苔黃,脈弦略數。
初以清肝熱瀉相火之法治之。
(方1)醋柴胡8克 黃芩12克 赤芍藥12克 云茯苓15克
生石決明20克(先下) 生龍牡各20克(先下) 肥知母10克 黃柏10克 生甘草6克
6劑,水煎服,每日1劑。
1周后再診:心煩及幻覺略減,脈舌同前,但病人自述“總想唱歌”。
于前方加清瀉脾熱之藥(方2):炒梔子15克 防風5克 生石膏20克 藿香10克
三診:癥狀略減,已“不想唱歌”。此后又經3個月治療,“分裂癥”得到控制,但自服用上方后,“總想唱歌”癥狀未曾出現。
方證分析:方1在模型三維空間中方證質點坐標顯示為(-54,-69,56),即在模型寒熱軸顯示-54,表里軸顯示-69,虛實軸顯示56,說明該方對人體從寒、里、實三方面綜合作用力為-54,-69,56,其所對應的證為里實熱證,在模型中屬于里實熱第八象限。在初診用藥(方1)時,僅注意到清肝熱、瀉相火,忽略了從脾論治這方面,以致用藥后患者癥狀雖有減輕,但“總想唱歌”未能控制。
方2在模型三維空間中方證質點坐標顯示為(-62,-112,101),即在模型寒熱軸顯示-62,表里軸顯示-112,虛實軸顯示101,說明該方對人體從寒、里、實三方面綜合作用力為-62,-112,101,其所對應的證為里實熱證,在模型中屬于里實熱第八象限。再診時加入“瀉黃散”(方2),在模型三維空間中顯示增加了寒、里、實三方面綜合作用力,以清瀉脾臟之熱,脾熱除則“想唱歌”的癥狀解除。
卞女,28歲,1985年春季診。3年來頭面左側多汗,右側無汗,皮膚顏色及感覺無異常,舌略暗苔薄白,脈弦緩。
證屬營衛失和,少陽樞機不利,予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桂枝6克 赤芍藥12克 生姜12克 大棗9枚 柴胡8克 枯黃芩12克 半夏10克 炙草6克
5劑,水煎服,每日1劑。
病愈。
方證分析:本方在模型三維空間中方證質點坐標顯示為(3,-11, 4),即在模型寒熱軸顯示3,表里軸顯示-11,虛實軸顯示4,說明該方對人體從熱、里、實三方面綜合作用力為3,-11, 4,其所對應的證為里實寒證,在模型中屬于里實寒第六象限。本證“汗出偏沮”應為營衛失調,衛氣失于固密所致,本方以調和營衛的桂枝湯為主方,輔以清解少陽之品治療。
三、小結
將科研滲入到中藥學課堂的過程中,學生對其中某一方面產生興趣,可以申報相關課題的子課題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的申請,并搜索相關文獻資料、設計合理方案課題、篩選出最佳實驗方案,規劃好實驗進度、分析解決實驗出現的實際問題、解釋實驗所出現的實驗現象、保存實驗原始數據及處理、整理數據、 寫出學術論文等。
學生在課堂中既學習到了中醫理論,又對中醫理論有一定的直觀、立體的理解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開拓科研思路,鍛煉綜合運用知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科研觀念,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力.周易與中醫學. 北京: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 96.
[2]包巨太,吳范武, 鄭彩慧,等.陰陽思維模型與數學模型[J]中醫雜志,2008(8):680-683
[3]包巨太.陰陽球-八綱模型與中醫的思維模式[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2):3-5.
[4]包巨太,吳范武,齊峰.論“陰陽球”是陰陽學說的原型[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1):27-29.
[5]包巨太.哲學陰陽與醫學陰陽的辨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0):23-25.
[6]路振宇,劉保相,馬會霞,等.常用222味中藥“藥力”在三維空間中的初探[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6-28.
[7]包巨太.“陰陽”球是中醫計量測度的基礎[J].中國中醫藥報,2005.5,總2355期.
作者簡介:
林清(1983-),女,碩士,主要從事中藥基本理論與臨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