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明
摘 要:新媒體技術是當代新興技術之一,各行各業都開始將其作為發展的助推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理應得到廣泛傳播與發展,本文簡要闡述了新媒體技術與數字化展示、非遺數字化展示方式中的新媒體技術以及在非遺數字化展示中新媒體技術的創新應用,以期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平臺。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創新應用
非遺作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在數字化展示中略顯不足。其中,傳承、傳播等多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加強非遺的數字化研究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1 新媒體技術與數字化展示
數字化技術起源于電影產業,它被認為是投影技術以及信息輸送技術的結合體,不僅拓展傳播范圍,而且簡化步驟。隨著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數字化展示被賦予更加深層的含義。數字化展示是指以展示內容作為主體,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其以媒體形式呈現給大眾。它不僅跨越地理障礙,空間障礙以及時間障礙,而且將各類數據信息歸納整合,構建出先進的傳播平臺。
2 非遺數字化展示方式中的新媒體技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展示形式可以依據非遺物質的特征來劃分,采用數字化技術整理數據信息,進而調動人體的感官,幫助觀者能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內容。
2.1 非遺的數字化展示模型
第一,非遺分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歸納為:禮儀、習俗、藝術、自然知識等種類,但是我國有關部門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成10類。本文主要將非遺整理為表演、技藝以及文化三類。
第二,內容要素
傳統文化遺產主要是將文字或者聲音記錄并提供給后人,觀者只能通過視覺認識前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時代背景。傳統技術屬于實踐領域,因此觀者只能通過互動才能真切地了解到技藝的精髓以及流程。傳統表演是將音樂、動作、聲音等部分結合后呈現給世人。人們通過觀看以及聆聽加強記憶。
第三,信息數據庫建設
通過數字化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并保存,構建出圖片、視頻等六種數據庫類型,通過不同的展示渠道來實現傳播與展示功能。
第四,多元展示方式
非遺的種類豐富多彩,因此所需要的展示類型也有所差異,目前,可將其歸納為機械控制、VR、交互等類型。
第五,感知體驗展示
為加強觀者與非遺內容具備更強的互動效果,數字化展示已經將看、聽、嗅、觸等多種感官結合,調動觀者的感官以更加深入了解非遺內容。根據不同非遺內容的特色選擇恰當的技術手段,不僅有效展現非遺內容的重點,同時有助于提升觀者的體驗感受。
2.2 新媒體技術在非遺數字化展示中的應用方式
數字化展示技術通常適用于博物館或者網絡平臺,其中,博物館的非遺展示方式最為豐富。為進一步吸取國外數字化展示的經驗,本文選擇部分博物館進行深入分析。
3 在非遺數字化展示中新媒體技術的創新應用
3.1 傳統文化類非遺的數字動畫創新應用
傳統文化中的民間故事通常以文字形式來傳播,因此產生傳播手段單一、形式枯燥等缺陷。如果將傳統文化內的抽象信息轉變為顏色、樣式豐富多彩的具體信息,通過視頻以及可視化圖片等形式呈現給群眾,則有效激發群眾的興趣,有助于其獲取更佳的體驗。
動畫作為視頻的分支,針對講述故事以及視覺展示等方面具備巨大優勢。所以動畫形式適用于傳統文化內的神話、寓言等遺產。某傳媒企業花費巨資打造貴州民間傳說動畫集錦,將民間傳說轉化為動漫的形式引起較為良好的反響。之后又將“神筆馬良”的故事制作成電影,獲得國際獎項。2014年,上海傳媒公司將其再次將其翻拍為動畫電影,但是以3D形式呈現,旨在激發人們減輕貪婪的欲望。綜上所述,通過對傳統故事的翻新,以嶄新的角度呈現故事的核心理念,不僅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時宣揚了正確的觀念。
3.2 傳統技藝類非遺的交互式創新應用
傳統技藝的本質決定非遺的傳播方式。通過將數據信息交互化,有利于觀者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感,在各種先進設備的幫助下可以幫助觀者更加容易地了解非遺內容。
類似于陶瓷以及造紙等中國典型發明,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它們雖然已經被大眾所了解,但是具體的制作環節卻并未傳播開來。數字繪畫能夠具體的呈現這類技藝的制造細節,通過交互式技術使用戶深刻體驗到操作流程,全方位的觀看以及觸摸下能夠更加真實且全面的認識展示內容。
3.3 傳統表演類非遺的虛擬仿真創新應用
傳統表演是將音樂、故事等不同元素結合而來的非遺文化,它利用數字化技術突破地域限制,實現規范化還原,進而實現信息共享。類似于皮影戲等非遺內容,其是刀刻以及手繪兩類工藝的結合體,經過大量復雜工序方可完成,不僅要求傳承人具備極高的技術水平,同時耗費大量的時間。運用數字3D打印技術可以制造出1:1的實體,進而使智能化控制成為可能。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影響人類發展的重要文化財富,是人們經歷千辛萬苦得到的智慧結晶。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技術已然融入各個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已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加強非遺展示的真實性、觀賞性以及知識性,進而加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本文簡要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表演類、技藝類以及文化類的數字化技術創新結合,構造出非遺數字化展示平臺,憑借智能化以及網絡化的優勢幫助觀者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方位更好地體驗非遺內容,提升體驗感,不僅有效提升群眾的參與意識,同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明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風險與路徑反思[J].文化遺產.2015(03)
[2]閏華芳.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風險及防范對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