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烺 楊艷紅 劉玉華 遲作華
【摘要】目的:探索基于情景案例的學習共同體模式在醫學教育課程學習的改革成效。方法:以藥化14班級為實驗教學對象,以藥分15級為對照,觀察不同教學方法期末考核結果。結果:實驗班級藥化14優秀率、平均分等均由于對照班級。結論:基于情景案例的學習共同體模式在醫學課程教學上具有促進人際溝通、健全師生/生生關系、增強學習者社會性,構建平衡學習資源與人際關系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情景案例 學習共同體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227-02
醫學教育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呈現許多新的形式,PBL學習法、學習共同體形式等逐漸發展成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共同構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團體[1,2]。《臨床醫學概論》是我校一門與醫學、藥學及其衍生的相關專業的校級公共課程,也是我校特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非常有限的學時里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保證的達到對臨床醫學知識技能的教學目的。我們開展以基于情景案例的“學習共同體”教學,將被動的案例課堂面授教學,改為問題案例、個體思考、資料收集、小組交流、教師引導為形式的學習社區(共同體)教學,取得相對較好的學習效果。
1.材料與方法
1.1確定資源
根據實驗設計,選擇我校2014級教學班藥物化學14級(59人)為研究對象,并以同級藥學分析14級(59人)為實驗對照,研究教學方法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為促進學習者之間的協作、交流,盡量選擇一些開放的、具有一定復雜性的、真實性的任務(情景案例),圍繞所確定的學習主題和任務,設計、開發相應的學習資源(問題)。因此,我們以臨床醫學概論教學大綱為依托將教學任務中重點課程內容編輯10多個情景案例為藍本,分5次提供給學習者。
1.2 學生組織意識培養
要增強學習者的“共同體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團體中進行學習,而且感受到團體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將全部59名同學分成6個學習小組(學習共同體),小組內建立微信群,每個學習小組安排一個組長,負責協調本小組的活動,老師與各小組長獨立建立一個群,報告小組的進展情況。鼓勵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提供幫助,而不只是把自己的問題發給老師,這樣更能使學習者感受到共同體對于自己的價值。
1.3 交互過程
教師分階段將問題案例發給學生,鼓勵學生對信息(問題)進行搜索、學習、選擇、評價和綜合,鼓勵合作交流。教師要圍繞所確定的教學內容及目標展開與學習者的交互活動,同時要鼓勵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活動,并對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監控調節。教師要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提出問題,提出所要完成的作業,提供有關的個案研究及實際例子,從而激發他們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綜合等高水平思維活動。另外,教師要設計具體的協作任務,引發學習者的合作性的問題解決活動。
1.4 交互工具
為支持學習共同體持續的交流協作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微信、QQ、短信等工具,教學設計者需要為他們提供有力的交互工具,包括界面友好的溝通工具、協作工具、追蹤評價工具等。
2.結果
在開展基于情景案例學習共同體的班級,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有明顯的提高,小組內同學的學習交流增加,經常性使用網絡工具進行問題的討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兩個相同學時不同教學方法班級期末統考成績結果如下:
上表提示,實驗班級成績優秀率為10.2%而對照為0%,及格率和平均分實驗班也比對照班更優,其分布更趨合理,呈正態分布(如下表)。
3.討論
為使我校與醫學相關的學生具備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診療技術,對拓寬我校醫藥相關衍生專業的設置,完善人才培養目標,開設《臨床醫學概論》課程,也是我校特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學制和學時的限制,《臨床醫學概論》的教學學時數明顯偏少,只有54-72學時左右。我們多年以來我們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教學方法上,由于上課教師分專業授課,上課教師人數多,教學方法各異,且基本上都實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總是上課老師以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講,學生實際參與互動不多,調動不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多學生上完課后仍對本次課程內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不清。這種在較少課時情況下以教師為中心、選擇性授課,造成課程連貫性不佳、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不能體現臨床醫學概貌基本狀況,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開拓學生的思維,更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同一門課程不同專業多種學時形式的教學,也使部分上課老師無所適從,將部分課程刪減的做法影響學生對臨床醫學整體的認識。
90年代以來,醫學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涌現了許多代表性的改革成果。如案例教學法(CBL)、問題教學法(PBL)、標準化病人教學法(SP)、情境模擬法等[3,4],為臨床醫學教學增添許多有益的借鑒,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也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尤其是在構建模擬情境基礎上開展了《以情境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和《自學預構、釋疑、訓練模式》[5]進行教學的嘗試,取得寶貴的經驗,教學效果有較大的提高。然而,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和醫學新的模式,醫學教育改革仍不斷進行中,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涌現,關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性學習方面為我們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出改革的新要求。我們開展基于情境案例為引導、模塊單元化、自主學習與教師設疑探究相結合的“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又稱為“學習社區”教學。“學習共同體”是指由一群有共同愿景,能彼此交流,平等、快樂、分享學習興趣的學習者(學生)[1,2]和助學者(教師)共同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6]。它與傳統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基于情景案例的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優化的情境空間,把枯燥的教材內容,轉化成一種充滿生機和趣味的環境和情緒氛圍,將真實的案例情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學形式生動活潑,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融入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學生自主性和參與性強,師生互動性好,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體現。
“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學術性。學習共同體中一類重要的成員是助學者(教師),他們會在與學習者(學生)的互動中發揮學術性支持作用。借助網絡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反饋和引導,促進他們的交流和反思活動。在對話中,教師可能會向學習者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也可能幫助他們形成假設,或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這種對話式的交流可以達到很高的個別化程度,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以學習者為中心是網絡教學的教師應該實施的行動原則。網絡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當前內容有關的最新信息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對此問題的進一步的探索。這將會使學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超越所接觸的現成信息,進一步與真實世界的問題情境聯系起來,提高所獲得知識的靈活性。2)認知性。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彼此之間的交互活動會對其認知活動產生促進作用。利用電子郵件等,學習者可以圍繞當前學習的主題進行討論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斷,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爭辯和評價,相互合作解決各種問題。這種交流合作可以豐富學者的理解,同時也會引發他們對各種理解的批判性評價以及對自己原有想法的進一步反思。3)人際性。除了學術性支持和認知性支持之外,學習者還需要獲得人際性支持,從人際交往中得到鼓勵和支撐,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用時間以及如何使用各種技術工具、如何進行網絡溝通等。另外,學習者彼此之間可以交流各自的經驗感受,相互提建議,通過這種人際溝通,學習者可以體驗到彼此的接納和支持,從而增加克服困難、投入學習的動力。
4.結論
建立基于情景案例的學習共同體重視知識意義的合作建構,建立和諧健康的師生/生生關系,滿足學習者的自尊和歸屬需要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增強學習者社會性。其次在溝通交流中,學習者可以看到理解問題的不同角度,促使他們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利于幫助解決教學中存在的諸如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環境以及師資發展等方面的挑戰和問題,構建平衡學習資源與人際關系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伏榮超.學習共同體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探索,2010(7):6-9
[2]屠錦紅.“學習共同體”:理論價值與實踐困境.當代教育科學,2013(16):7-12
[3]劉玉華,蔣文功,陳燕.模擬情景教學法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7):109
[4]邱烺,楊建新,錢聚標等.情境構建和傷情模擬在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6(4):390-391
[5]邱烺,錢聚標,王華等.自學預構,釋疑,訓練教學法在外科實踐教學中的體會[J].科教文匯,2011(30):144-145
[6]郭永志.學習共同體理論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75-78
作者簡介:
邱烺(1963.10-),男,副教授,學士,臨床醫學外科學教師、醫師,主要從事臨床醫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