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藝 游思遠 姚健 朱江
【摘要】本研究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數據統計法進行了籃球教學優化設計的實驗研究。研究結果:經過12周36學時教學后,實驗班的學生增加學習參與程度,降低消極興趣,提升積極興趣和自主學習程度;1分鐘低運球、行進間運球過障礙的運動技能顯著提升,籃底兩側1分鐘投籃命中率提高。為今后體育老師籃球優化教學的指導提供理論參考和可操作性借鑒。
【關鍵詞】小學 籃球 優化設計 實驗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度面上重點課題“提升廣州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子課題“基于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體育教學內容優化設計研究”的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199-02
1.前言
籃球運動是一項兒童青少年中開展廣泛的運動項目,具有高度競技性和娛樂性等特點,因此,籃球運動成為發展青少年運動技能的重要手段[1]。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專家學者和體育工作者將研究的方向放在體育教學設計優化上,特別是體育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后,對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結構安排、學生投入、教學質量等都是必要考慮的因素,也是影響體育課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次以小學籃球教學優化設計的教學實驗研究,對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旨在探索實效性更強的教學方法體系與教學過程模式,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廣州市海珠區xx小學五年級學生。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數據統計法進行研究,實驗教學前后,運用了《小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調查。進行效度和信度的檢驗,重測信度系數的相似度較高,表明問卷調查的結果的可靠性。
12周36學時的籃球教學,一周3次課,每節課40分鐘,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結合信息技術等新穎教具,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籃球技術水平(見表1)。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前測、后測,對學習興趣培養及籃球基本技能進行比較分析并得出相應結論。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運用優化教學《小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的結果與分析
實驗班、對照班學生教學試驗后的調查分析,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對上籃球課的參與度、積極興趣、消極興趣、自主學習程度有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實驗班學生上課的投入感較高、注意力較為集中,會主動的參與到籃球練習,體驗籃球運動給他們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課后放學經常見到同學們在操場打比賽,展示自己所學的知識。對照班學生上課的興奮程度、積極參與的主觀意愿沒有那么強烈,甚至有個別同學出現厭學的情緒。
通過分析,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教學優化后教學模式更加合理,教學優化設計注重在教學中抓技術關鍵環節教學方法手段,運用合理教具,使學生在理解動作正確概念基礎上相互教與學,促進了學生對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2]。通過直觀性演示身體語言調動基礎較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布置學習任務和制定目標時,靈活掌握和適當降低難度,使他們在自身努力或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克服一些困難完成動作,從而獲得成功,有了學習的自信心。
3.2運用優化教學籃球基本技術差異性檢驗的結果與分析
3.2.1 1分鐘原地低運球
通過表3數據,橫向比較得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1分鐘低運球次數的變化。實驗班經過12周籃球優化教學,一分鐘運球次數增加了21.14次,提高幅度顯著,標準差減少到5.26,說明實驗班的學生運球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對照班經過常規教學,一分鐘運球次數增加了14.81次,提高幅度明顯,標準差增加了0.15,說明對照班學生運球穩定性降低。縱向比較,實驗班比對照班1分鐘運球平均次數多出6.95次,在標準差上實驗班也低于對照班,表現出更加穩定。
1分鐘原地低運球主要考察的學生運球能力[3]。實驗組和對照組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差別,原因分析如下:(1)籃球優化教學結合信息技術,在練習過程中,學生自己動作與規范動作對比,反復糾正練習,提高運球質量。(2)多種單個技能編排成組合游戲,伴隨音樂多次重復練習,形成肌肉記憶。(3)課后,利用微信小視頻,錄制學生動作發給老師,老師根據情況加以指導。
3.2.2行進間運球過障礙
通過表4數據,橫向比較得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行進間運球過障礙成績的變化。實驗班經過12周籃球優化教學,運球過障礙平均時間減少了12.58秒,提高幅度顯著,標準差減少到1.07,說明實驗班的學生運球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對照班經過常規教學,運球過障礙平均時間減少了9.14秒,提高幅度明顯,標準差增加了0.71,說明對照班學生運球穩定性降低。縱向比較,實驗班比對照班進間運球過障礙少了1.36秒,在標準差上實驗班也低于對照班,表現出更加穩定。
行進間運球過障礙主要考察的是學生行進間的運球能力和人與球的結合能力[4]。實驗組和對照組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差別,其原因分析如下:(1)通過信息技術觀看運球過障礙視頻,了解此項動作的重難點以及練習方法。(2)結合手環互聯網技術,清楚知道學生的心率,及時調整練習強度。(3)籃球教學更注重組合技能的教學,符合學生生理需求,動作技能不斷變換,不易產生疲勞感。
3.2.3籃底兩側1分鐘投籃
通過表5數據,橫向比較得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籃底兩側1分鐘投籃的成績變化。實驗班經過12周籃球優化教學,籃底兩側1分鐘投籃的個數增加了2.35個,與前測比較有較大進步,標準差減少到0.36,說明實驗班的學生投籃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對照班經過常規教學,籃底兩側1分鐘投籃的個數增加了2.19個,投籃命中率提高,標準差降低,說明對照班學生投籃也趨于穩定,縱向比較,雖然實驗班比對照班多0.14個,但整體相差不大。
籃底兩側1分鐘投籃主要考察的是學生不同位置原地投籃準確度[5]。通過數據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各方面指標差別都不是很大,其原因分析如下:(1)學生和家長可在課后用手機輕便的錄制GIF動態教材,反饋給老師評價、指導,直觀展現學生在體育教學當中的成長。(2)運球能力,實驗組較好,在運球銜接投籃練習,會更占優勢。但1分鐘計時投籃,對心理負荷承受能力的考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投籃成績沒有明顯差異,這是一個主要原因。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本研究根據籃球教學單元和教學目標,優選了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具,將傳統的教學的完整過程劃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通過階段目標的實現,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4.1.2運用籃球優化教學,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籃球學習興趣,降低消極興趣,提高積極興趣,提升自主學習程度,增加其運動參與程度,使籃球教學的學習效果明顯改善,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的健心健身效應。
4.1.3運用籃球優化教學,使學生的籃球技術有一定的提高,具體表現為:1分鐘低運球次數增加明顯,行進間運球過障礙時間顯著縮短,籃底兩側1分鐘中次數得到提高。
4.2建議
4.2.1根據籃球教學目標,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籃球基本技術作為教學內容, 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充分考慮到學生籃球技術水平的多層次性。
4.2.2我們一線教師對籃球教學、教學方法優化上高度重視,注重選擇有助于學生技能掌握的教學方法。
4.2.3教師在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興趣培養,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劉小蓮,江明世.籃球組合技術的特點和教學應用[J].山東體育科技,2003,2:40-42
[2]張大慶.普通高校籃球教學優化設計的實驗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6,3:28-29
[3]鄭偉鋒,宋建鋒.小學段籃球運動校本課程開發例談[J].體育教育,2011,4:4-5
[4]王漢濱.淺析籃球組合技術及其教學法[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1:146-147
[5]張輝明.籃球技術課程教學創新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