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志杰
【摘要】語文教育相比于數理化更能讓學生接觸一些除理論知識之外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古往今來的“孔融讓梨”、“三顧茅廬”、“程門立雪”等故事都是和語文教學相融一體。因此、語文教師有必要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真善美德滲透到課文中、作文中、滲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讓學生潛移默化,成為國家、社會的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培養 課文 作文 自身修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061-02
引言
多年的高考指揮棒的指引,教師、學生一切圍繞高考轉、一切圍繞分數轉,某些學校甚至成了“高考工廠”……不可否認這種教育模式確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棟梁之才。但是、曾幾何時中華民族的美德:孟老夫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再被某些人崇拜;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也被有的人當做笑談……更有甚者:老人跌倒了無人扶、英雄黃繼光、劉胡蘭被人黑化,追星族們甚至把某一小歌星捧為“青年領袖”……中國的新一代價值取向走向何方?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人紛紛疑問、吶喊!這時、傳統文化的東風及時吹響了號角,社會上出現了這么一群不為私利的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受這汩汩清流的蕩滌,更是為了社會的傳統美德的繼承,筆者以為中小學教壇上更有必要設立一條富有詩意的審美清泉、讓孩子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個人愛國家、愛民族及真善美的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為國家、為社會所用的品學兼優的人才。作為高職教師,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字里行間喻真意、也理考點也析情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農村老婆婆都懂的道理,我們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更應擔負起從精神層面育人的任務。就當前的教育形勢,把真善美教育帶進課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辨別“真善美”“假惡丑”的不同,是每一個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其實、我們的職高教材、編者編入的課文不乏培養學生素質的文章、詩詞。只不過一部分教師為應付高考而備課、講解;把文章與高考有關的死知識反復強調,反而對課文中精神層面的教育一句帶過。《項鏈》一課,自從選入課文以來一直存在,這么有生命力的小說,其寓意發人深省。當今社會追逐名利虛榮享受的青年不乏其人,教師完全可以借助本課,讓學生展開一個道德研討:寫感想,聯系現實寫論文,自查、自省自己身上有沒有“瑪蒂爾德”的影子,再延伸一下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你怎樣抵制誘惑?……
深入教材、探討教材、把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深入到課文的人物中、一首古詩詞的寓意中、一片寓意深刻的散文中,聯系現實拓展開去。這樣、深入的解讀文章才能把握精髓所在。而有的教師忠實的“育才”無視了“育德”,這個確實是某些地方教育的敗筆。
二、真善美滲作文中、引導得當是關鍵
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美德的一塊寶地。為了高考、有的教師偏于給學生講解議論文的模式,總分、并列、遞進等應有盡有。其結果、很多學生都學會了應付高考的新一代“八股文”,寫來寫去應考方略掌握了,他們有的可能進入985、211等高等院校,甚至出國深造……但是、中華文化的美德、精髓,卻被他們拋棄到一邊。其實很多傳統的東西完全可以和作文結合起來。例如《從“端午節”談屈原的愛國情懷》、《從“寒食節”談傳統文化之美》、《從<江漢>談杜甫的憂國憂民》……還有現實發生的一件事都可以伸發出很多感慨、聯想。例如:《從王寶強的數萬追星族談中華真正的“星”》、《從地鐵讓座看精神文明》……,可寫的東西信手拈來,就看教師往哪個方向引導,引導不當、學生可能啟而不發,引導得當、就把培養學生的品德融匯于作文教學中。
例如:學生在寫“中華真正的明星時”,就完全可以把愛國情懷融于作文中,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沒有正能量的精神領袖,而以推崇娛樂圈的一些藝人是時尚、這也是教育的弊端。真正的國家的棟梁“自古以來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魯迅),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商鞅是脊梁、他的變法為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根基;譚嗣同是脊梁他的“我自橫刀向天笑、甘灑熱血兩昆侖。”激勵了后代人推翻了愚昧腐敗的滿清政府;焦裕祿是脊梁他為了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治理蘭考的沙丘以身殉職;黃大年是脊梁、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的高空找礦法,高空移動探測地球深部礦藏,填補了國內高空探測地球深部礦產的空白……這些、作為語文教師,有義務、有必要讓學生們去了解、學習、讓學生們懂得,什么才是中華民族一顆顆永遠閃耀的“金星”。
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懂得一個人不單單是在為自己而奮斗、為家庭而奮斗、要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為人類幸福而奮斗。
三、正人正己自身硬、潛移默化熏陶中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能夠時時自省、處處修身、成為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楷模。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一個合格的教師不是僅僅有學識就夠了,愛國之道、奉獻之道、文明之道、和諧之道、做人處世之道等,都在教師的修行之列。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自身修身養性、尊道崇德、他才具有感召力,感染力,教育力,影響力。否則,如果一個教師本身就不守信用、甚至批評學生時臟話隨口,學生則會年從耳濡目染中學到不良東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中國文人的處事法則,用一顆向陽的心靈播撒希望的種子,開啟美好的心靈窗戶。以自己淵博的學識教人求真、教人向善、繪人生藍圖、創不世之功績,是每一個教師應盡的義務。
春雨潤物細無聲,修身則道厚、道厚則業精、方可傳道授業解惑于無聲無息中。
總之,“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焉!”品德教育是語文教學之魂。每一個教師不要忘記:培養學生“才能”只是一個教師成功的一部分,愛國愛民的美好品德的培養,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只有以此為宗旨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劉應征.試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 2010.03
[2]魏佳華.讓筆端流出瓊漿玉液,新課程,2012.12
[3]匡峰.沐浴課改春風、提高綜合素質,新課程,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