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詹璐 楊雪琴
摘 要:近年來,校園貸案件層出不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隨著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網貸平臺逐步推出校園。但是,地下私人借貸卻以網絡為平臺活躍在學生網絡生活中,擾亂了正常教學秩序,威脅著校園安全與穩定。本文通過分析校園貸活躍原因、學生借貸動因,梳理校園貸存在問題,提出構建高校校園貸教育引導體系,開展校園貸教育引導內容研究。
關鍵詞:校園貸;教育;引導;研究
校園網貸,簡稱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各類網絡借貸平臺借貸的行為。由于粗放發展,校園貸平臺魚龍混雜,一些不良網貸平臺設下種種陷阱,用零利率、超低利率、分期付款、免擔保等漂亮外衣作包裝,誘騙在校大學生網上借貸。因此,校園貸引發的各類案件諸見報端,嚴重影響了在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2016年4月教育部和銀監會的預警機制,2016年8月銀監會的“五字方針”并沒完全解決校園貸問題,層出不窮的校園貸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發聲“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
一、校園貸定義與類型
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各類網絡借貸平臺借貸的行為,按照業務類型可分為:電商支付平臺、消費金融公司、P2P貸款平臺、私人現金貸、銀行助學貸五大類。
調查顯示,電商支付平臺、消費金融公司主要是提供購物分期服務,銀行助學貸主要是提供助學貸款,造成較大社會影響主要是P2P貸款平臺和私人現金貸。在國家相關部門監管下,P2P貸款平臺退出校園市場。目前,危害最大就是活躍在學生QQ群、微信群、校園小廣告的私人現金貸。經研究分析,此類私人現金貸的本質就是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借貸業務的高利貸。
二、校園網貸活躍原因
在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下,規范網貸平臺管理的法規政策相繼出臺。正規平臺紛紛退出校園市場,信用卡業務未拓展校園市場,校園貸款平臺的種種優勢導致線下貸款行為屢禁不止,地下校園貸行業依然威脅著校園安全和穩定。
(一)傳統信貸程序復雜
傳統信貸,一般是借款人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信貸一般包含信用評估、準備資料、面簽合同、審查批貸、抵押登記、銀行放款六大流程。材料繁多,程序復雜,耗時較長,成功率低,是傳統信貸的通病。而且,在校學生缺少傳統信貸基本常識,沒有物質基礎,沒有經濟來源,需求資金較少,很難跨過傳統信貸準入門檻。
(二)網絡借款方便快捷
在調查訪談中發現,網絡借款方便快捷。只要是在校學生,只需下載相應APP,網上提交資料,通過平臺審核,支付手續費,就能輕松完成貸款。不僅方便快捷,而且當天放款。雖然,教育部、銀監會叫停了校園網貸業務,但是活躍在學生QQ群、微信群的地下網貸機構,只需要提供學生證、身份證、個人照片等基本信息就能做到貸款秒到。
(三)學生信貸需求龐大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有8.77%的大學生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絡貸款超過一半。
騰訊科技一份不同地域近8000名高校學生的調查問卷表明,有過網絡貸款行為的高校學生占到總比例的超21%。按201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同比推斷,約有近850萬大學生使用過網絡貸款。
正是獲取資金渠道有限,在校學生旺盛的信貸需求欲望,給校園網貸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土壤。
(四)校園信貸回報驚人
網貸天眼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6月,我國P2P網貸平臺數量累計達6631家,成交額達1723.30億元。易觀智庫的一份報告顯示,按照2016年2600多萬名在生的基礎,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000元估算,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可達千億。
巨大的月成交額,高額的信貸回報,吸引了無數資本關注網貸市場。在教育部、銀監會明確取消校園業務后,一些非法機構應運而生,“砍頭息”、“套路貸”、“高利息”成為校園貸慣用套路,其實際支付利息遠遠高于法律規定的36%。
三、校園網貸陷阱重重
網貸平臺便捷的信貸方式給在校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資金獲取渠道。但是,便捷背后卻是地下非法校園貸平臺和機構設置的重重陷阱。
(一)驚人的“低利息”
校園貸往打著“免擔保、零抵押、低利息”的幌子開展借貸業務,在合同中往往存在看不懂的條款和算不清的利率。以某貸為例,以月利率0.99%的噱頭,造成利息不高的假象,但經過推演后,這款網貸的實際年利率達到24%,再加上各種名目的手續費、中介費,有些不良校園貸的利率可以達到50%甚至200%。如果疊加砍頭息、常規利息、逾期費用,某些地下網貸行為實際利息可能高達1000%以上。而法律明確規定,超過36%的年利率認定為無效。
(二)變相的“砍頭息”
“借條簽1500,現款給1000,手續費500”,類似行為是這類網貸行為慣用手段。國家相關法律明確規定,禁止民間借貸存在砍頭息行為。砍頭息就是資金出借人在實際出借資金之前將全部利息予以扣除,將扣除過利息的資金借給對方的行為,即借據記載的數額大于實際借款的數額。
砍頭息,在校園貸行為中普遍存在。介于法律打擊,在實際借款合同中只字不提,一般偽裝成手續費、信息費、咨詢費、中介費等,屬于私下的約定,合同外的商談。
(三)下套的“套路貸”
套路貸一般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不法人員幫助在校生完成貸款后,冒用現有學生信息繼續從事網絡貸款,導致在校學生深陷巨額貸款;二是,不法人員誘騙在校生信息網絡購物,通過第三方公司分期支付貨款,學生獲得傭金的背后就是背負巨額高利貸;三是在現有貸款無法按期還款時,幫助貸款學生重復通過第三方借貸機構平賬,“借新債還舊債”,反復貸款導致借款本息幾何倍增長。
與此同時,旅行公司、培訓公司、美容公司等機構投學生所好,聯合借貸平臺,推出各類旅行貸、培訓貸、美容貸、創業貸等借貸業務。究其本質,都是緊抓學生所好設置溫柔陷阱。
四、參與借貸動機分析
(一)消費觀念不盡合理
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一項關于中國大學本科生遇到的“經濟問題”的調查顯示,基本生活費不足39%,交際開支和其他消費性支出不足的高達67%。由此可見,基本生活費不足不是造成在校學生遭遇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消費觀念不盡合理、過度超前消費是造成學生遭遇經濟困難的重要因素。
在參與網貸學生動機調查中發現,較多學生網貸是用于購買高檔電子設備、高級化妝品、名牌服飾、網絡游戲等,也少部分同學是用于實體創業、網絡微商。網絡動機調查充分說明,當前學生消費觀念不合理,超前消費、盲目貸款是學生參加校園貸的主要動因。
(二)經濟管理能力薄弱
當前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是家中掌上明珠,過著“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拍摔了”的生活。在大學之前,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以外所有的事物均由父母包辦。加之,高中教育一切向成績看齊,缺少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有些老師甚至灌輸“考上大學可以好好玩了”的錯誤思想。進入大學,這部分學生不適應較為自由自主的生活,缺少合理規劃自己有限資金的能力,很多同學會經常遭遇“財政赤字”。加之涉世不深,年輕好面子,同學間攀比,較容易落入校園貸、現金貸的陷阱。
(三)社會經驗缺乏
“兩耳不聞窗外事”是當前在學校學生的真實寫照,他們對社會的人情世故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社會常識。加之自身三觀尚未完全確立,對漂亮事物缺乏辨識能力,面對誘惑難以抵抗。此外,穩定的家庭環境,安全的校園環境,降低了警惕意識,在面對眾多的社會陷阱時難以迅速、正確的做出處理。單純、好奇、易騙、好面子成為在校大學生的明顯社會標簽,這使得社會上不良網貸商戶、高息放貸者有機可乘,他們往往以個人信用污點、不能按時畢業、告學校老師,甚至威脅“拍裸照”、“拍不雅視頻”,乃至要挾“欠債肉償”、“人體運毒”,達到獲取暴利的目的。
(四)法律意識淡薄
2018年7月,柳州400名大學生因拒還校園貸成為被告,開庭時無人應訴成為網絡熱帖。相關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存在著貪便宜的心理,明知校園貸涉嫌違法卻故意借貸不還,他們并不了解相關法律,片面認為國家嚴厲打擊高利貸行為,高利貸借貸者可以拒還本息。然而,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年利率超過36%的,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36%以內的認定為合法借貸。
由此可見,在學校學生普遍缺乏法律知識。在參與借貸前,不了解相關法律條款;在簽署借貸時,未認真閱讀合同條文;在遭受侵權時,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面對種種侵權情形,只知道一味忍受、妥協、息事寧人,致使自己不斷地滑進校園貸的深淵。
五、校園貸治理體系構建
(一)法規介入,打造校園安全穩定環境
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與處置機制。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亦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整改校園貸問題。2017年9月6日,教育部發布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
系列法規政策的出臺,正規平臺逐步退出校園市場。但是,地下非法私人貸款機構趁虛而入,因此,各級金融監管部門、公安機關和高校一方面繼續加強相關法規政策的宣講,提高在校學生法律意識;一方面繼續監控校園學生高利貸風險,及時打擊校園周邊高利貸行為。法規介入,宣傳與打擊相結合,打造校園安全穩定環境。
(二)協同育人,形成校園安全教育合力
當前,各大高校把學生安全教育作為在日常規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新生入校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相關主題活動。然而,高校安全教育卻存在“重形式、輕效果”的情況。一方面,學生認識不夠,參與積極不高;一方面,教育形式陳舊,缺少吸引力。此外,部分行政人員、專業教師沒有認識到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性,沒有認識校園貸的嚴重性,片面的認為“教書育人”只是傳授課本知識,思想政治工作僅僅是學生工作團隊的事情。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參與教育全過程中來,不管是德育工作者,還是專業教師,乃至是教輔人員,都必須牢固樹立協調育人觀,將安全教育融入包含在各門課程之中,包含在課內課外活動之中,包含在學生服務工作中,協同育人,密切配合,形成校園安全教育合力。
(三)家校配合,協同教育守護成長空間
調研顯示,參與網貸學生普遍存在著自控能力薄弱,財商教育不足,消費觀念欠合理等情況。這些現象充分說明,參與網貸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忽視家庭教育,他們認為教育就是學校行為,與家庭無必然關系。部分家長曲解了家庭教育的含義,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好好學習,忽視了家庭教育中行為習慣、價值觀的塑培。還有部分家長覺得家庭教育僅僅存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忽視了大學期間的家庭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現代教育認為,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它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因此,重新重視大學期間家庭引導和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聯系,協同守護大學生健康成長空間。
(四)課程研究,構建安全教育示范樣本
通過學生網貸案例分析和網貸動機分析,折射出學生在消費觀念、信貸嘗試、安全意識、誠實誠信、個人三觀等方面存不同程度的教育缺失。
鄭德幸事件反映出鄭本人扭曲的金錢觀念,折射出同班同學安全意識缺失;柳州400名學生無人應訴,折射出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網貸購買高檔服飾、電子產品,沉迷紙醉金迷生活,折射出扭曲的個人三觀;北京女生盜刷養母7萬元還校園貸,折射出個人誠實誠信缺失;網貸洗腦式虛假宣傳的成功,折射出學生幾近空白的信貸常識;多起校園貸學生自殺事件,折射出學生淡薄的生命觀念。
由此可見,校園貸所涉及的教育內容復雜,不是單一學科可以勝任的,需要法律、思政、財經等多學科參與其中。開展針對性教育課程研究,構建較為全面的教育引導體系與內容,實現教育和引導并存是解決校園貸切實可行的手段。
六、教育引導內容研究
(一)家庭教育注重行為習慣養成
家庭教育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小學、中學、大學期間的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權威、早期引導、言傳身教,以及血緣關系的感染、針對性教育行為,能夠確保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深刻,家庭教育注重行為習慣養成,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生目標的實現。
(二)安全教育注重生命觀念樹立
為保障在校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高等院校高度重視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思政工作者們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從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財產、消防、交通、食品衛生、教學實驗、網絡信息、兼職就業、自然災害等方面開展安全教育。較為統一的把牢固樹立學生生命觀念做作為安全教育首要內容抓。
憲法明確規定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利。安全教育也應當把生命觀念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喪失生命,一切教育都是徒勞。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引導學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博大的胸懷和堅韌的毅力實現個體生命價值。
(三)信貸教育注重信貸常識普及
校園貸事件反映在校學生信貸教育缺失,缺少基本信貸常識,面對校園貸零抵押、低利率、砍頭息缺少基本的辨別和防范能力。因此,有必要通過開展金融信貸教育和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和金融素養、改變他們的金融信貸態度。
金融信貸教育涉及知識面寬廣,難以通過較為簡單的課程教育達到目的。基本常識普及應當是信貸教育的側重點,教育學生注重保護金融信息隱私權,提高大學生對個人信用的認知度,初步了解金融借貸法律法規,通過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理性的獨立思考、謹慎慎行的理財觀念。
(四)法律教育注重維權意識培養
在諸多網貸事件從兩個方面反映出學生法律教育缺失。一方面是法律法規常識缺失。例如,不清楚民間借貸中關于高利貸的相關法律規定;明知高利貸違法,卻以可以拒還本息的錯誤心理暗示參與借貸。一方面是自身維權意識缺失。例如,經受誘惑拍裸照、不雅視頻開展借貸;經受暴力催款,甚至威逼賣淫、人體運毒償還債務。
種種情形折射出,在校學生法律常識薄弱,維權意識的不足。法律教育是預防犯罪的重要措施。高校要大力開展法律常識普及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法律意識,還可幫助培養學生維護和遵守法律的良好行為習慣。法律教育中要特別注重權益教育,使學生在權益受損時能夠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五)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三觀形成
當代大學生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他們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直接關系到祖國的興衰、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因此,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引導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六)誠信觀教育引導誠實做人誠信做事
誠實與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既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又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諸多校園貸事件反映出在校學生誠信教育缺失:貸款前套取冒用同學信息,還款時偷盜偷刷父母銀行卡,介入時選擇性坦白網貸行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誠信”納入公民個人價值準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這就要求各大高校必須結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特點,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力度,引導學生誠實做人誠信做事。
(七)消費觀教育引導勤儉節約適度消費
當前,學生消費觀念不合理,導致走向貸款歧途的重要原因。麥可思調查顯示,“交際開支和其他消費性支出不足”是學生遭遇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比例高達67%。從開學季的“新生裝備萬元時代”,學期中的“月生活費千元起步”,到畢業季豪華消費“致青春”足以佐證調查數據:消費觀念的不合理成為校園網絡貸款產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消費觀為指導,加強大學生消費觀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勤儉節約,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正確消費觀。
(八)資助教育引導在校生勵志成長成才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生資助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資助體系日臻完善,構建了“普惠、助困、獎優、引導”復合型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學校、社會廣泛參與的“三位一體”資助格局。據教育部統計,2012年至2016年,高等教育共資助學生20054.42萬人次,資助金額3642.62億元。
高校加強在校大學生資助教育,開展好困難學生排查,宣傳好國家資助政策,落實好國家資助辦法,保障好資助政策落到實處,滿足經濟困難學生學費和基本生活保障,確保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成長、成才。
七、總結
校園貸經歷了正規平臺興起、退出校園市場、地下機構盛行三個階段,各個階段都有校園貸教育引導研究面對的主要問題。隨著學生資金需求的高漲,校園貸必然會出現新的情況和問題,這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對校園貸發展方向,不斷完善教育引導課程內容,為構建和諧穩定校園提供可行的教育引導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校園貸.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A1%E5%9B%AD%E8%B4%B7/19461739?fr=aladdin.
[2]民間借貸.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9%97%B4%E5%80%9F%E8%B4%B7#19.
[3]宋程程.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素養培養問題淺談[J].時代金融,2016(5).
[4]孫莉平.加強大學生三觀的意義和途徑[J].讀寫算:教研版,2014(18).
[5]教育部.十八大以來學生資助取得重大成效[EB/OL].https://www.chsi.com.cn/jyzx/201709/20170906/1627351696.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605/t20160504_241921.html.
[7]葉巖.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6).
[8]顧海亮.杜絕“校園貸”陷阱 構建高校和諧校園[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9).
作者簡介
吳昊(1985—),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在內江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工作。
詹璐(1986—),女,漢族,大學本科,研究實習員,在內江師范學院計劃與財政處工作。
楊雪琴(1996—),女,漢族,內江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本科在讀。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CJSFZ17-40);內江師范學院校級課題思政專項(Z01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