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仕敏
摘 要:作文教學如能“一切從學生出發”,貼近學生,融入生活,采取多種訓練形式,運用多元化習作方法,增加寫作興趣,點燃寫作欲望,維系寫作熱情,學生才會想寫作,會寫作,樂寫作。這樣,作文教學便走上了一條成功之路。
關鍵詞:習作;觀察;想象;構思;表達
習作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是一種真摯感情的流露,更是一種與世間萬物交流的表現。習作的好處關鍵是用心交流,用口述說,用情感悟。語文課標規定:“三年級是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的開始?!币簿褪钦f,三年級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轉折點,習作基礎牢固性的好壞,這兒就是個起點。因此,三年級是學生寫作階段的初始階段,是學生真正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體驗生活的起點。是他們開闊視野,打開心扉的階段,是他們向大自然觸景生情的階段,習作的培養訓練開始萌芽,這就要靠我們老師的精心攜帶和不斷地培養了!習作基礎打好了,口語交際課和綜合性學習課就迎刃而解,再也不愁課堂上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場面了!換句話說,習作就是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鋪路石。由此,習作之見經歷如下。
一、打破陳規從一年級開始訓練,效果倍增
多年經驗告訴我,與其讓學生三年級才開始習作,不如一年級著手訓練。單純的字詞教學會讓學生乏味,學習偷懶等現象發生。教學時,字詞中加句子訓練,句子中加片斷訓練,片斷中加段落訓練,段落訓練中加短小篇訓練,訓練他們在生活中會用上學過的字詞,組成通順完整的話,再把這些話組合起來,不會的字詞拼音代替,組合再組合。課上課下組織觀察、思考,把自己喜歡的記在心里,說給同學聽聽,再寫出來。字詞句音既得到鞏固,篇又得到訓練,有意無意的訓練,到了習作階段,他們的基礎根深蒂固。你會發現他們的習作不同于別人的習作,語言豐富,語句有理有據,思維活躍,同一個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驚喜,識字面比同齡人寬,有一定的寫作技巧、書寫速度。習作又達到了另外一個境界。
二、親臨其境打破沉默是金的場面
環境造就人,這話一點兒都不假。環境的好壞最能讓人容易開口說話,有了說話表達作基礎,景物特點自然就會突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就會清楚明白,人物形象就會鮮明。對于剛接觸作文的學生連作文是做些什么,我們需要怎樣做?都摸門不知東,別說寫作了!在教學第一堂習作課時,題目是《新學期的開始,有什么新的變化》,學生只知換了個教室,換了些老師,有同學的加、減而已,感覺再平常不過了,沒有什么新奇之處。老師就抓住教室不放,但老師把學生放了,放他們觀察室內的墻上張貼的東西,有些什么,哪兒最吸引你,不同狀態下有何不同,為什么?在大腦里想想該怎么表達才能讓聽的同學為你鼓掌,找到的學生進入沉默思維進行構思。看看室內平凡的花花草草,有風沒風,它們各是什么情況,有什么特點,想象一下,你會發現別人沒發現的特點。學生聚精會神地觀賞,用心地尋找。安排他們與新來的同學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打掃衛生,注意觀察他們的舉動,看他們與眾不同之處。學生們爭著搶著和他們相處,除了觀察還友誼增進。習作前,學生們統統把自己的所得都展示在大家面前,發現不足,及時補充進來,把室內的新變化說得頭頭是道,然后再讓學生動筆寫出來,寫完后,告訴他們習作的格式,經過他們的動手動腦后,這就是作文。這句話讓學生對習作提起了信心,樹立起"原來作文就這么簡單"這顆雄心。第一次習作就在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中加以發揮、課堂上充分展示、積極表達中既熱鬧又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今后的習作,題目一出來,聽完老師的要求,馬上行動起來,主動邀人合作完成任務,收益頗多,興趣高漲。這就證明了老師的引導作用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帶來深深的影響。
三、修辭手法換成實際看到的寫法,特點更突出
習作中,運用了修辭手法,能增強句子的表達效果。可是用了修辭手法后,學生就結束了描寫,找不到合適的詞語或句子來描述。何不如讓學生看到什么寫什么,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特點具體寫出來,既滿足文章要求的字數,讀者又可以感受到文章內容的豐富,還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經過反復訓練后,無論觀賞到什么,就不會出現生搬硬套地運用那句修辭了。如“林子里的樹葉動起來的樣子好像大海里的波浪,起伏不定。”改為:“微風輕輕地吹來,林子里的樹葉聲音可響了,瓢潑大雨的那種聲音,樹葉突然間長高了很多,鼓起來了,又蓬了起來,接著下去了,又上來了,和連綿起伏的山坡沒什么兩樣?!边@樣一改,樹林子里的特點既突出又形象,讓讀者親眼目睹了這片林子在風中起起伏伏的變化。特點更加生動,具體描述到位了,表達效果更加有意思。學生的觀點得到進一步發展,表達能力擺開了修辭手法的束縛,讀起來節奏感比較強,句子要表達的意思被彰顯出來了。學生的視野被打開了,開闊起來了,想象也豐富起來了,拓展訓練也延伸出去了。習作又達到了一個境界。
四、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更突出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描寫,主要是靠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突出的。某人物所做的某件事,只有語言沒有動作,那就等于只講不做;只有動作沒有語言,就等于光做不說,沒人理解;只有語言、動作,沒有心理描寫,那就顯得很平淡。因此,人物形象的描寫,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缺一不可。有了這三種描寫,人物形象就會有血有肉,活力四射,讀者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對要描寫的人物特點清楚明白。寫人還要寫事,沒有事情的發展,描寫的人物顯得平凡無味,寫做事來襯托人物,有說才有做,有做才有說,說與做搭配完美結合,才能看得出一個人的品行好壞,做事可不可靠,人是否值得信賴;心理描寫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他的處境,明白他的心思,猜透他的下一步如何走。如,“描寫印象深刻的人——盲人叔叔”。給學生的線索是“下水道井蓋沒蓋好——過路人——盲人”,讓學生去看、去聽、去想、去比較,回來匯報自己所得。比較的是盲人與過路人的語言、動作,凸顯盲人在費力挪動井蓋時的高大形象;想象的是盲人的心理活動,就是一心替別人著想的高尚行為,這樣,學生就會在語言描寫上下功夫,在動作描寫上進行思索,在心理描寫上加以猜想;讓描寫的人物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里。為此,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以有效發揮,對習作中的人物描寫抓突出特點,敘述與眾不同的地方,觀賞做事的不同之處的風格,贊美人物美德。流露出最真摯的敬佩之情。當然,人不可貌相,適當的外貌描寫可以增添人物色彩,貌相平平凡凡的人,做出來的事讓人贊嘆不已!
字詞句的不斷訓練,提前訓練,給學生的習作創造有利條件,是搭建習作基礎的平臺,發散學生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支撐點。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更新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