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要
摘 要:公共藝術散布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各個角落,兼具功能與美感,融深刻的理念于現實素材中,與觀眾之間形成一種親切互動的關系,影響其人生態度和審美觀念。文章針對公共藝術的弊端提出了以相應的管理辦法為綱,考慮整體的城市設計,重視藝術家的個性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公共空間;介入;互動;發展策略
隨著城市建設從追求規模到追求質量的轉向,城市空間的文化形態和精神價值被重塑,城市的品質、內涵和歷史底蘊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城市的功能從物質生產和交易中心拓展到凝聚大眾共同記憶,促進人文藝術交流,提供民主、多元、開放氛圍的共生空間。在城市日益注重文化氛圍的發展背景下,順應市民交流、休閑、娛樂需求的聚集空間構成了城市溝通感性經驗的場所,傳達著城市人文形象的公共藝術也因此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伊格爾頓在《文化的概念》中指出,有形的物質文化可以最直接和生動地展現出一個城市的面貌,通過各類城市空間的建設,來表達蘊含的城市文化。精神文化則是一個城市的內涵,它一方面以思想、記憶、感受等無形的狀態存在于市民的意識之中,另一方面則必須要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來得以保留、傳達和體現。公共藝術就是用有形的物質載體表達無形的文化意識,用空間上的形態連接情感上的互動,通過城市雕塑、環境景觀甚至歌舞表演來記錄歷史文化,宣傳風土人情,頌揚城市精神。
一、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基本概念
公共藝術的含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從廣義上來看,公共藝術指的是所有設立在公共空間與大眾交流的藝術形式,其種類包括繪畫、雕塑、景觀、建筑、園藝、攝影等傳統藝術形式和聲、光、電等新媒體藝術,還有現場的藝術活動和藝術表演等。狹義的公共藝術還需要具備“公共性”,即作品應該滿足公眾需求,符合大眾審美品位,將公眾的參與、互動和評價納入作品展示的一部分。這種“公共性”不是淺顯地迎合公眾的審美眼光,而是承載了公眾的利益,彰顯了公益精神,成為了人與自然人文環境溝通互動、人與其他人相遇交流的媒介。城市公共空間廣義上指的是城市公共設施用地,即大眾交流、交往、娛樂、學習的空間,既包括公園、廣場、街道、博物館等公共休閑空間,也包括公眾臨時交流的不固定空間,狹義所指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間。本文提到的是狹義的公共藝術和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
二、介入的理念詮釋
顧名思義,“介入”即藝術家介入特定的現場開展事件性藝術,通常需要觀展者參與完成。藝術家需要結合現場環境的構建進行布景,用視覺、聽覺、觸覺的符號營造生動的對話與情節,表達植根于現實社會中的文化、哲學和美學觀點。
介入是一種新穎的藝術理念。在形式上,它的新穎體現在藝術家采用豐富的媒介在現場、藝術家、觀眾、作品之間創造了多維度的對話環境;在內容上,它的新穎之處在于利用現場環境呈現批判性的公共藝術,從藝術的視角去剖析社會現實領域,成為連接人際交往的橋梁、增進大眾交流的平臺。在當代藝術的審美語境中,這種嶄新的創作方式成了新路標,指示著藝術生成倫理的方向——融解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邊界,創造藝術與社會共生的綜合體。
三、當代我國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亮點
(一)美感與功能并重
公共藝術作品基于其本身固有實體的視覺上的美感固然富有感染力,但是其深層次的美感革新了我們對于藝術與空間的關系的理解,這種有深度的美感不限制于作品本身的形體內,而是擴展到了人與作品發生交互的領域。另外,作為公共空間形象的代表,公共藝術的功能是促成世界上的每個人和其他人相遇、和優美的空間環境相遇,傳播歷史意蘊和現代精神,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于藝術的共鳴——公共藝術因此而聯系著城市的健康發展與居民的安居樂業。藝術家單增在西湖國際雕塑邀請展上的作品《天行健》向觀眾展示了三個渾圓的、緩緩爬動的蝸牛形象,呈現出一種飽滿、真實、并富有自由運動和表現力的視覺美感。在觀眾與雕塑零距離的接觸時又拾起了童年的記憶,感悟到蝸牛自強不息的精神美感。
(二)現實與寓意交融
公共藝術立足于現實素材,蘊涵精神寓意,豐富了大眾對于視覺文化的解讀。它在現實的素材和設備中創造出想象的藝術形象,用通俗的敘述傳遞了高雅的藝術追求,通過啟發觀眾的感官來敘述永恒的概念。設計師匠心獨運地用自己的藝術理念重塑空間的內涵,精心地將藝術融入空間,超越對藝術本身的關注,使公共藝術成為日常生活總體布局的一部分。公共藝術超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外延,其觸角延伸到情感與精神領域,它在流動的時間里譜寫精彩的視覺形象與空間畫面,給觀者建構了多元的、自由的思想疆域。在“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大型戶外裝置中,藝術家徐冰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山石為創作材料,精心營造出介于二維繪畫與現實之間的“二維半”效果,將理想的境界寄托在現實之中,表達出自己對城市及社會責任的獨特思辨。
(三)觀看與互動兼具
公共藝術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介入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事件,它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阻隔,將藝術滲入到日常生活中。它可以吸引大量的觀眾參與和互動,為他們營造一種全新的體驗藝術和創造藝術的機會,這種藝術行為不同于往常的觀看方式——它傳達了主觀的審美趣味又解讀了個人和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在人際交往日益淡漠的當代社會,公共藝術的介入促進了交流溝通,增進了共同認知,對于修復社會交往的紐帶是有益的。公共藝術通過“介入”社會和生活來擺脫掉再現社會的傳統形式,體現了一種尋求突破、追求變革的進取精神。它創造了一個平等、文明的藝術交流氛圍,引導建立一種更具參與性和創造性的社會結構。
雕塑家王中的鄭州“1904公園”解讀了如何用公共藝術激發空間的活力,讓大眾不再是藝術作品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活躍的參與者。其中的火車頭雕塑完全由網架做成,孩子們可以鉆進鉆出,嬉戲玩耍,車廂可供大人談天說地;鐵軌的一端有一對手拉手軋鐵軌的小情侶的銅塑,30米的鐵軌刻有中國古代描繪愛情的詩歌,引導情侶進行愛情占卜;還有“鐵軌上的軋道車”和“打信號燈的人”都接納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參與互動?!?904公園”賦予了藝術以生命,讓大眾在言談和運動之間回味一座城市的歷史。
四、當前我國公共藝術存在的弊端
(一)未能深入人心
有些藝術作品的主旨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緊密,超出了大眾文化判斷素養的范疇,難以被大眾理解和接受。或者,因為觀眾理解某些現象的方式與藝術家有差別,所以導致藝術家的創作思路不被認可,甚至被曲解。還有一些作品因為過于平淡無奇而容易被人群忽視,它們的活力在大都市龐雜華麗的大背景下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制衡于外在的環境。藝術品的好壞不能用物化的標準來衡量,其價值在于是否創造了人與人、人與作品相遇的故事。這些或曲高和寡、或索然無味的作品即使選用了精品的材質和工藝,也不能給觀者打動人心的體驗,故而稱不上成功地介入了公共空間的藝術。
(二)表現手法欠缺個性
在求快求多的范式驅使之下,當下中國的公共空間規劃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充斥著引人注目的幾何形體和冷峻的材質。創作者們繼承了之前的創作流派和風格,模仿著其他人的創意,將熟悉的語匯嵌套進千篇一律的敘述方式,藝術品不再閃爍著哲思的光輝,而褪色成了平凡的路邊裝置。創作不再有個性與激情,過程變成了道具,方法變成了目的。
(三)與建筑、環境、城市沒有關聯
由于“規劃滯后,建設先行”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我國有很多優秀的公共藝術家,但是在缺乏統一的前期規劃指導的條件下,他們無法構建出和諧有序的整體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放置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與相鄰的建筑物、景觀既沒有形象上的聯系,也沒有深層次的關聯,甚至與社會文化格格不入,成了所處的建筑、設施、城市的大背景中極不和諧的音符。
五、發展公共藝術的策略和方法
(一)制定合理的政府文化政策
以規范的、成熟的機制來指導公共藝術規劃,可以克服文化建設的重復,避免空間分布的雜亂無序,以科學為基石將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有機結合起來。另外,城市公共藝術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需要行政、規劃、交通、建設等部門的合作,如果只遵照單一部門的意愿就無法妥善地推進公共藝術項目的進行。公共藝術規劃還應該貫徹公共性原則,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前提下建立公開透明的評審制度,體現公民意志,還公眾以話語權。
(二)將公共藝術與建筑、環境、城市的規劃結合起來
發展公共藝術需要重視作品和所處的物質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藝術家在創作公共藝術時需要注意作品與周圍的建筑、設施、景觀在空間上的抗衡、擴張、調和、穿透等關系,讓作品不僅有視覺焦點或視線通廊的效果,還發揮情感交流中心和城市意象符號的作用。藝術家要善于在外形多樣、制作精巧、意蘊豐富的公共藝術與幾何的、龐大的、冷靜的建筑物之間建立對比統一的關系,要巧于用自己的作品強化和豐富附近的景觀設施的空間層次感,要敢于營造一種依托于城市精神的氣勢和氛圍。唯有將公共藝術作品融入背后的環境,才能帶來強大的視覺美感和精神力量,使人們在這種交互共融的空間中收獲情感和價值。
(三)藝術家獨立地探索藝術
藝術家在創作時應該擁有為了藝術而鉆研藝術的純粹,堅持獨立思考的習慣,以整個社會環境為視角進行觀察,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保持自己個性的藝術家與創作對象之間不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是和諧的對話式的關系,藝術家會尊重自己的內心世界并把自己的思緒、情感、理念都投射到對話的對象上,在心與物之間建立獨一無二的聯結。這樣一來,藝術品就不再是其他佳作藝術風格的模仿了,它具有自身的感染力、行動力、思考價值以及討論價值。發展公共藝術應該發起更多的公共藝術展覽,邀請藝術家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才華,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藝術家的創作才能。
六、結語
精心設計的公共藝術是人和城市公共空間聯結的媒介,在視覺形象和精神世界兩方面起溝通作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形態往往是抽象的,屬于無機的藝術形象,而公共藝術用造型來敘述具體的精神內容。人棲居在天地間,自我的內在世界的塑造源于無機界也高于無機界,公共藝術可以給觀者的心理起過渡作用,使人的意識從物質世界轉換到藝術境界,再延伸到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里。
近年來,中國的公共藝術發展迅速,但仍然存在難覓知音、缺乏創新、建設無序等問題。要改變現狀,就需要相關部門和藝術家通力推進公共藝術的規劃變革,通過執行切實可行的規劃政策,將公共藝術的發展置于整個城市的規劃中,鼓勵藝術家的獨立構思來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和美化謀篇布局。公共藝術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介入需要一定階段的磨礪,新時代的中國公共藝術將以嶄新的姿態、精妙的情感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亮相于美麗的城市空間中。
參考文獻:
[1]王旻.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文化建設的形式[D].江南大學,2013.
[2]曹武,鄭衛民.藝術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介入--淺談我國當代城市公共藝術[J].中外建筑,2006,(03):30-32.
作者單位: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