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蕾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創造力培育的可行措施。指出視覺能力、創造思維、情感激發是關鍵環節,建立美術與各學科整合的課程結構是前提。
關鍵詞 美術 創造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64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for creativity cultiv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visual ability, creative thinking and emotional stimulation are the key links. It is a prerequisite to establish a curriculum structure integrating art and various disciplines.
Keywords art; cre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1 問題的提出
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它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而創新則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
德國藝術史學家哈特勞布認為“兒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天才,在兒童的‘白日夢和‘夢幻般的形而上學中有著‘神奇的藝術創造力。”“天才”始于“創造”,可見“創造性”是人們素質中極為重要的因素。小學美術教學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 問題的界定與文獻綜述
創造(Create),即是運用材料、技法、過程要素和分析來制作視覺藝術作品,流暢地產生獨特、復雜或精致的觀念。創造力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占重要的地位。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新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創造力”在美術史上從來就是備受注意和討論的。在西方曾經冒出過一些與創造力有關的概念,關于這些概念有過長期的討論,最后在美術教育中“創造力”這個概念被普遍接受了,這個概念與激情、靈感和想象結合一起,在美術教育中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創造力被認為是一種行為方式,持這種行為方式的人會積極地去解決問題,并對一切問題保持批判性的距離。第一個對創造力作出分析的是羅恩菲德(他的教育理念“注意自我表達和創造性”是現美術教育的兩大思潮之一)1958年他把他用7年時間進行試驗研究的結果公布于世,論文的題目是《從藝術教育對發展一般創造能力的重要性》,這篇論文被收集在他名為《創造性因素的本質》的書中。他對所有因素,如敏感性、接受能力、活動性、變化能力,綜合、有意義地組織、分析、抽象,推陳出新地作了研究,認為美術課有利于創造力的培養。
當前,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的視覺藝術標準的特性之一就是提倡自由選擇的創造性的應用。日本新《學習指導要領》圖畫工作編●美術編的總體特征就是:體現了創造主義美術教育思潮,注重發展學生造型創造能力及鑒賞能力。
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已成為當今教學研究的熱門話題,并已有老師在這方面研究探索并取得一定的進展。根據美術教學學科特點和兒童小學階段發展的特點,小學期間是培養兒童創新意識、激發創造力的關鍵時期,隨著《美術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我想本文的重點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增強思維求異和自主能力,發展學生個性深入展開研究論述,讓學生勇于探究、勇于創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并為有關理論的豐富和完善提供參考依據。
3 創造力的培養實施
3.1 培養兒童創造思維發展的媒介——視覺能力
(1)培養視覺化的心靈。藝術來源于生活,兒童進行的藝術創作來源于他們對已有生活的體驗。低年級的孩子畫大人總會畫又粗又長的腿,小小的腦袋,如果大人放低身體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就會發現確實如此。觀察對于兒童認識、理解、創造尤為重要,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物像特征,來促進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2)培養敏銳的感知力。要使兒童具有一雙善于選擇的眼睛,使心靈得到審美滿足。生活中能引起兒童注意力的東西太多,有他們喜歡的,有他們不喜歡的。班里有個小男孩最喜歡兵馬俑,一天到晚沉浸于兵馬俑的世界中,所有的畫面的主體物都是穿著鎧甲的戰士,使得他對生活中的其他物體全是零關注,美術創作過于單一。對他的引導我采用的做法是做游戲、講故事,先是以兵馬俑為主體,從他的興趣點入手,再添加主體活動的背景減弱他對主體的關注度,再帶他參與到各種游戲活動中分散他執著于兵馬俑的注意力,再以講故事的形式擴展他的思維帶他感受生活中各種有趣的事與物,開拓他的眼界。他的美術作品逐漸豐富多彩。所以教師需要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兒童在參與美術活動中自己去感受,去探求表現方法。
(3)培養意象思維的能力。即培養兒童的心理意象和想象能力,使他們具備優良的感受能力,從而使創造思維得到發展。記得有一次我做了個新發型,被孩子們稱為“爆炸頭”,自以為美得不得了的造型被孩子們嗤之以鼻。一個孩子為了表達她的想法畫了一幅畫送我,畫面的一邊是穿著漂亮長裙的我頂著一頭用亂亂的波浪線表現的“爆炸頭”,一邊是有著鮮艷色彩和漂亮花紋的美麗的孔雀,題為“比美”。畫讓我啞然,不禁感概,這就是兒童觀察—思維—想象的過程。教師應該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維想象,培養創造能力。
3.2 體驗兒童創造思維發展的源泉——生活
兒童的內心世界是鮮活的,而他們的想象和創造源泉來自生活,來自兒童對生活的感知、對經驗的感知。我女兒在三歲時畫了一幅畫,畫面畫的是火柴人,后面是四條腿張開的被她稱之為床的東西,在人的右上方有個類似于長方形的物體由線連著直到小人的手的位置,而畫面中的小人從眼睛部位畫著無數的斜點,一直到床腿下面。通過她的講解我明白了,那幾天由于生病她每天都在打吊水,畫面表現的是她在吊水,很不舒服她在哭。孩子沒有接受任何繪畫訓練,但生活的經歷會對她有著深刻的影響,畫面雖然很稚嫩但表現的很形象。可以說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畫家,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感知,兒童的生活經驗豐富,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就強,美術表現的素材就越豐富,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就越高漲。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根據兒童對實實際生活的理解和期望來進行有針對的指導,盡量提供兒童自由表現的時間、空間,以期每一位兒童能夠進行表現想法的自主活動,挖掘其自身蘊藏的創作能力。
3.3 激發推動創造思維發展的動力——情感
(1)培養興趣。以活動的形式進行。低年級階段可以進行各種活動,讓兒童依靠視知覺觀察或憑記憶進行美術創作引起興趣。如一年級《圓的世界》一課前帶學生做游戲,讓帶來的各種圓形的物體水果、球、輪子等進行滾動比賽看誰滾動的最快、最遠。感知各種圓形物體的外形特征與特點,教師再加以適當的引導,同學們表現出的作品生動、有創意。還有導課環節中動畫的設計、情境的創設無不引起兒童高昂的興致。中高年級階段可通過集體活動,互相啟發。如有些欣賞評述領域的課程可以讓學生以分工查資料、討論再集中匯總的形式合作完成,有些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可以讓學生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等等,如此便于打開思路,對原來的興趣重新認識或進一步加強,使之發展為更高水平、豐富的創作內容。
(2)培養志趣。(即對所從事的活動內容有明確的目的,變成主體意識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是積極主動的)要培養學習美術的自覺性,是美術創作的動機變得穩定而持久,調動積極性,產生創作的毅力,使其才能就會由于得到發展而顯現出來,更好的進行創作。這需要教師的教學要具有持久性,堅持進行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設計、堅持持之以恒的教學態度。
(3)學會評價與自我評價。評價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的評價觀念,應關注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的表現——興趣、投入、積極,對探討問題的貢獻,對問題反映的敏感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策略——主動探究,能否與他人合作交流,能否獲取信息和運用信息形成個人觀點,關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效果和對自己觀點的自圓其說,以及關于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感官的、藝術的體驗和對學習方法的領悟等方面的評價。評價的語言也要相應的改變。過去教師習慣的“選出誰畫得最好”“那張最差”之類甄別性語言,應改為“選出你最喜歡的畫”——強調個性審美取向;“你能改進他的創作嗎?”——啟發創作思維,完善他人創造的語言。以鼓勵為主評價學生的美術創作過程,采用競猜、競答、互評、自評、展示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的樹立和增強自信心,實現自我價值,加強學習自覺性、主動性。
3.4 建立美術與各學科整合的課程結構
各年級段的各學科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系,如五年級美術有一課《飛天》帶學生感受敦煌藝術,五年級的語文也有一課《敦煌莫高窟》,從知識的體系上得到了貫通,通過圖、文的結合使得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得到了圓滿,有利于創作。比例的知識在美術課中從審美的角度得以詮釋,在數學課中以數字計算的形式運用于生活,還有《巧用對稱形》、《凝固的音樂——建筑》、《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線描畫中的黑白對比》、《精彩的戲曲》……可以說各個學科與美術都有著聯系,所以要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創造能力,發揮美術對于促進思維發展獨到的作用,做到開發學生右腦半球、發展智力,促進發散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善于發現,認識對他們個體來說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真正體現“以生為本”,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學習。
參考文獻
[1] 李亞梅.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探索[J].小學生(中旬刊),2017(12):75.
[2] 陸青.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分析[J].小學生(中旬刊),2017(11):74.
[3] 蘇志剛.培養小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J].文理導航(下旬),2017(9):78.
[4] 殷小龍.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