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剛 苗春澤 任麗 付鋒 張艷紅
摘 要:千金鵝耳櫪(Carpinus cordata Blume)俗稱半拉子,是長白山地區木耳材主要材樹種。本文主要項目試驗,對該樹種育苗、造林等配套技術措施進行了詳細介紹,為長白山地區千金鵝耳櫪儲備林建設提供實用技術。
關鍵詞:千金鵝耳櫪;育苗;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34
千金鵝耳櫪(Carpinus cordata B1),又名千金榆、華鵝耳櫪(小果千金榆)、半拉子、見風干、大葉鵝耳櫪等,是樺木科鵝耳櫪屬植物。長白山地區僅有千金鵝耳櫪(千金榆、半拉子),廣泛分布在海拔500~1500m范圍內,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質膠等物質,是傳統木耳生產的主要原料,是最好的食用菌原種培養基基質原料,且擁有吸塵、抵御風寒和降噪的功能,所以千金鵝耳櫪造林技術十分重要。
1 千金鵝耳櫪育苗技術
1.1 千金鵝耳櫪種子的采集與處理
在種子成熟期,選擇形態完整、發育健壯、無病蟲害、向陽生長各方面性狀優良的中齡千金鵝耳櫪母樹,果實選擇碩大飽滿,色澤鮮亮,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進行采集。
采集后種子經過陰干、脫粒、去雜等工序后,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達到安全含水率后在陰涼通風處貯藏。在土壤結凍前,種子浸泡吸足水后進行消毒,然后用細沙和種子混拌,比例為3:1,將混拌均勻的種子裝入編織袋中,放在室外深度50cm的土坑內,中央放一把草以利透氣,覆土20cm,并防止鼠害和踩踏。
1.2 育苗地塊的選擇及處理
選擇地勢平坦、交通方便、上風頭沒有污染源,要與農田具有一定隔離或具有林分隔離帶,選擇近離水源、窩風向陽、排水良好、坡度小于10°,要盡可能選擇中、厚層暗棕壤,避開白漿化和草甸化暗棕色森林土,避開低洼和西南坡易遭受晚霜的土壤,土壤pH值以中性、微酸性土壤為好。
秋季入冬前對第2年育苗地段進行全面機械翻耙,要翻耕深度達 30cm 以上,土壤要耙平耙碎,摟出草根殘根雜物,通過冬季低溫風化疏松土壤部分殺死地里的害蟲、蟲卵。第2年在播種前育苗地每667m2施用充分腐熟的廄肥10m?,復合肥或緩釋肥 40kg,土壤消毒劑每667m2均勻施用硫酸亞鐵10kg,殺蟲劑每667m2均勻施用甲拌磷2kg,然后再重新翻旋1遍,耙平耙碎,摟出草根殘根雜物。整地后,按床寬120cm,步道寬40cm,床高15cm做床,摟平床面,備播種時使用。
1.3 育苗地播種與管理
播種方法采用撒播,播種量一般為5kg/667m2。將處理后的千金鵝耳櫪種子均勻地撒播在床面上,用滾子鎮壓,然后篩土覆蓋,覆土厚度 0.6~1.0cm,再行鎮壓,后覆蓋草簾,以保持苗床濕度和溫度。
播種后到出苗前,要及時進行灌溉,要根據墑情進行澆水,灌溉時間要選擇在一天中的早晚兩頭,采用量少次多的灌溉方法。苗木生長后期要控制澆水,越冬前要澆水1次,提高幼苗的抗寒能力。幼苗出土后,要及時進行撤簾和除草,待出苗120株/m2左右,撤掉草簾。除草的原則是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幼苗從出現初生葉進入速生期和幼苗換床移栽成活后開始追肥。追肥要與澆水相結合,苗木進入生長后期應停止施肥。
在千金鵝耳櫪育苗過程中,苗木出土期和幼苗生長期是病、蟲、鼠、鳥害多發期,要防治立枯病、銹病、小地老虎、蠐螬幼蟲蟲害、鼠、鳥害以及除草劑藥害。
2 千金鵝耳櫪造林技術措施
2.1 造林地選擇
千金鵝耳櫪是一個喜水、喜光、喜肥、喜通風的陽性樹種,要做到速生豐產,對立地條件要求相對比較嚴格。因此選擇中性或偏酸性的退耕還林地、參后還林地為最佳;選擇中性或偏酸性的荒山荒地,要陽坡,坡度小于20℃,土壤要暗棕壤,土層厚度要大于10cm,海拔在500~800m為宜;選擇郁閉度小于0.5的疏林地。
2.2 造林時間選擇
造林時間要與苗木的生長規律、生物特性相適應,盡量在苗木休眠期或落葉期移栽,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通常造林多為春秋兩季。地區的不同,對時間要求也有所不同。在長白山地區造林盡量選擇春季、秋季,其中又以春季為首選,此時苗木休眠期進入萌發期的初始階段。在長白山地區的氣候條件下造林時間為4月中下旬,盡量在無風或風小的陰天,最好是雨前。
2.3 造林苗木選擇與運輸
造林的千金鵝耳櫪幼苗,要選擇頂芽飽滿,長勢好、根系發達完整、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兩年生優質苗木,地徑要0.8~1.0cm、苗高40~50cm、主根長15~20cm、側根數量達到 5~10 個以上。這是保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苗木的培育地與造林地都有很長距離,因此需要對造林苗木進行運輸。而苗木成活率于造林苗木運輸是否妥當息息相關,在運輸過程中一旦有對苗木保護不利的問題出現,就會造成苗木的死亡,所以在進行苗木運輸時最好選擇在無風或風小的天氣進行,要盡量使運輸時間減少,保證苗木沒有較大晃動,使苗木不受損傷,同時需要草席來包裹苗木,保持其水分,再運送到造林地,要保障苗木在運輸過程中始終處于濕潤狀態,路途長可在中途有水的地方實施澆水,防止其受長時間日照而水分被蒸發。
2.4 造林地整地與造林苗木處理
退耕還林地、參后還林地都為熟地,是已經過深耕整地,因此只需按一定株行距進行穴狀整地即可,規格為60 cm×60 cm×30cm;選擇郁閉度小于0.5的疏林地造林前要割灌,帶狀整地或穴狀整地。帶狀整地為順山設帶,帶寬300~500cm,穴深30cm;穴狀整地規格60cm×60cm×30cm,摟去帶上或穴上的草皮,撿出草根、樹根及石塊等。
在造林時,要保證成活率,條件允許時要在造林地現場進行浸苗處理。一般在淡水中浸泡,使苗木吸足水后,再行栽植;對造林苗木過長的根應短截,以免栽植時出現窩根;對于輕微劈裂或折斷者,應將此部分剪去,以防病菌感染;根系劈裂嚴重的苗木應剔除;對苗木地上部要重剪,一般側枝貼干剪除,或保留最上部 3~4 個側枝。條件不允許時也可現場假植,造林前沾吸水劑、生根劑的方法,避免苗木生理性失水現象發生。
2.5 合理密度、精心栽植
林木要豐產,密度是關鍵。千金鵝耳櫪造林采用200cm×200cm株行距進行,適當密植,本著定向培育的原則,當苗木生長到一定時期,可以適當移栽或做綠化苗木出售,既保證試驗林透光度,提高其它苗木生長量,又能提高業戶收入降低成本。栽植時做到扶正踩實,不窩根、不露根。這樣不僅有利于苗根的保護,而且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2.6 幼林撫育與撫育間伐(移栽)
幼林撫育的目的是改善林分生態環境,通過人工調控,保證千金鵝耳櫪幼樹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分,避免幼樹枯死現象發生。根據千金鵝耳櫪幼林生長迅速,對養分、水分和光照等環境條件有一定要求的特征,第一年至第五年的撫育次數分別為3、2、1、1、1。第1、2年主要是培土、除草、松土;第3、4、5年主要是修枝平茬,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營養消耗,加快千金鵝耳櫪高、徑生長,為培育無節或少節、干直圓滿的良材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造林地的千金鵝耳櫪生長到一定時間,可適時通過間伐(移栽)調整單位面積的林木株數,給千金鵝耳櫪提供適宜的營養空間,使其生長快、干形好,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間伐時的原則是去除病、腐、弱木。
2.7 造林地管理
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就是在客觀上將植樹造林的山區與外界切斷聯系,防止人為因素對山區植樹造林的干擾,使樹林建立起自主成長的環境。比如在封山關口建立山區植樹造林的檢查工作,控制人類、動物進入植樹造林區域造成損害。
2.8 造林地病蟲害防治
造林地在經營過程中對病蟲害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采取化學方式,可利用辛硫磷2%液,噴霧防治蟲害;利用粉銹寧液,噴霧防治銹病;利用百菌清液,噴霧殺菌。造林地病蟲害防治噴霧主要以傍晚或者夜間進行。
作者簡介:徐志剛(1970-),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