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國
摘 要: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前的教學模式,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結合教學實踐經驗,主要從激發學生興趣、簡化教學難點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三個方面對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有效探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教育;數學教學;探究
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知識呈現方式,深受學生和教師的推崇。高中數學深奧、復雜,涉及知識點較深,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數學教學為例,對信息技術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進行簡單探究。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從而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探究,進而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高一數學第一章“集合”教學為例,相對于整個高中數學知識體系,集合知識相對簡單,適合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問題探究教學。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子集”“全集”“補集”有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呈現不同集合的相交情況,從而以相交的差異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進而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以學生熟知的生活或學習場景為基礎,結合一定的數學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從而啟發學生“學以致用”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如,在人教版一冊下第五章“解斜三角形”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對解三角形實際應用價值的認識,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生活場景,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測山的高度時,如果想從山頂鉆出一個洞口一直到水平面,再用刻度尺去量山洞的長度顯然是不合理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設問,引導學生借助解三角形對山的高度進行準確計算。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家的書柜進行高度測量,從而在不斷的測量、計算比較中,認識到解三角形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致。
二、優化教學策略,簡化課堂教學難點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課堂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往往依賴于教師的反復講解與學生的重復演練。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有效應用,能夠幫助教師將深奧復雜的知識以淺顯、生動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大大簡化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二上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教學為例,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對兩條直線平行或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的應用,以及直線無斜率時平行或垂直的關系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簡化對重難點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不同情況下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用動態的形式演示出來,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識特點入手,引導學生結合初中學習的平面知識,不斷對呈現的圖片進行觀察、分析,發現平行、垂直的判定,從而引導學生從傾斜角與斜率的關系入手進行思考,化解教學難點,強化教學重點。
總之,信息技術豐富多樣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優化了數學教學方式,借助信息技術,教師不僅可以將空間知識立體、形象化,還可以將復雜、深奧的知識推理簡單化,大大簡化了教學難點,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轉換教學主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從而實現教學主體的轉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簡單邏輯”中“四種命題”教學為例,為了突破教學難點,結合學生已有的數學水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四種命題”進行分組自學,結合本組的學習結果進行小組展示。將授課的主體從教師轉換為“學生小組”,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小組學習、準備、展示過程中,信息技術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小組借助信息技術搜集資料,尤其在逆否命題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會出現理解偏差,借助信息技術收集相應的學習資料,可以有效化解他們的理解難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在小組展示的準備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本組的探究成果用圖畫、動畫等形式直觀展示出來,豐富本組的展示內容,提高本組成員的自豪感和數學學習自信心。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簡化教學重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作為高中數學一線教師,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為高質量的高中數學教學而不斷奮斗。
參考文獻:
[1]崔志.淺析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4).
[2]駱魁敏.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初探[J].電化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