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偉偉 王妹娟
摘 要:輟學問題存在于不同發展層次的國家地區,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教育難題。近十幾年來,隴南市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特別是初中階段學生輟學仍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生;流失原因;對策研究
一、隴南市初中生流失基本現狀
隴南市經過2006年“兩基”攻堅,2012年“兩基國檢”初中生流失現象曾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問題仍然存在,并且近年呈現上升的趨勢。據調查數據反映,就目前來說,農村地區初中生的流失現象要比城鎮初中生明顯嚴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提升,國家加大教育投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隴南地區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兩免一補”、農村學校惠及“營養早餐”“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等政策,加之“精準扶貧”政策的深入,基本消除因貧輟學的現象。因此隴南市初中生流失呈現出新的特點,“非貧輟學”的因素占很大的比例。
二、學生流失的特點
通過對隴南市不同縣域的城鄉初中階段學校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學生流失具有以下特點:
1.年級越高流失量越多。
2.經濟條件差的鄉、鎮流失率高于經濟條件好的鄉、鎮。
三、初中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主觀方面
1.基礎差,成績不好,厭學嚴重,成為初中生輟學的主要原因。
2.沉迷游戲,玩弄手機,陷入網聊,也成為初中生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3.受打工創業的誘惑,輟學外出務工。
(二)客觀方面
1.學校學習方面
“應試教育”依然存在,學生難以承受學習壓力。雖然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依然占據主流;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學科成績;“填鴨式”教育,教師不能因材施教。致使基礎較差學生升入初中后,隨著課程多,難度大,學習壓力大,這部分學生很容易中途輟學,占流失學生的很大部分。
2.家庭生活方面
這一因素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條件落后的農村學校,流失學生因家庭生活困難。具體情況有:一是父母患大病者;二是父母一方殘疾;三是父母一方早亡。為承擔家庭責任,放棄學業外出務工。
3.社會影響方面
受傳統升學觀念的影響,缺乏正確的就業觀。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招生制度的并軌,大、中專畢業生完全實行雙向選擇,取消國家統一分配的政策,部分學生、家長對當前大、中專畢業生不包分配、不安排就業的制度改革,存在較大困惑和失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被打破,不少人特別是農村家長認為,讀了書不一定就有出路,索性讓子女輟學,早點外出掙錢為生則更好。
產生這種新的“讀書無用論”具體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大學生就業困難,部分學生家長認為上學沒用,教育投資過高,而教育的期望值變低;二,認為子女上中學就是為考大學,學習成績差,進入不了普通高中,而又不想進入職業技校,索性早謀出路。
四、初中學生流失的應對對策
(一)學校層面
1.加強教師對學生流失問題的正確認識。目前教師對學生流失問題認識不足,只是單方面地看作是懶惰、貪玩等學生本身的問題。因此,要求每個教師對此要有正解的認識。
第一,學生流失不是特定的學生的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共同潛在的問題。
第二,只要學校、家庭及學生本人積極努力,學生流失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得到改善和解決的。
第三,為了促使學生自立并謀求使其適應學校的生活,必須研究多種多樣的方法。
第四,學生良好的變化,即使是微小的變化,也應把它視為學生自立的開端和繼續而加以認可,并且要給予積極的評價。
2.預防為主,采取切實性對策解決學生流失問題。真正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在正確評價學生的基礎上,開展預防性對策。
(1)立足于培養學生自主性、主體性
近年來,社會上追求高學歷風潮而出現的考試競爭的激化、學校教育偏重智育等原因,致使缺乏各種應有素質如耐性、自主感、活動性的學生大量增加。
(2)開展集體生活,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
學校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日常在學校和班級內的人際關系。另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如郊游、自然教室、運動會、文化節等學校例行活動和勞動生產學習、志愿學習、社會服務活動等體驗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在集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改善教學方法,注重個性化教育
學業成績差是造成學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學生的個性、能力、興趣等是因人而異的。因此,單純采傳統教學不能兼顧個體差異,應適當采取個別學習、小組學習等教育方式對個別學生教育,使他們理解學習內容。
(4)對學生進行立志教育,培養他們的自我實現能力
使學生加深自我了解,發展其個性和能力。在考慮將來生活的基礎上設計自己的人生方向,實現其人生理想而進行的教育和幫助。學校要培養學生具有能動地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具有對自己未來的目的意識的生存能力以及謀求一生中自我實現的能力和態度。
(二)社會家庭層面
加強家庭教育,消除“讀書無用”負面社會觀點,主動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通過教師家訪把學生在校內的表現反映給家人,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給家長正確的教育理念和管教方式,并適時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收費制度的公正性、就業制度的靈活性以及國家和高校對貧困學生特殊的財政支持政策、社會為解決大學生就業而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等。通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消除對子女教育的不合理認知,并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青春期的孩子以自信和鼓勵支持,鼓勵孩子繼續接受教育。
參考文獻:
[1]毛鴻鵠.農村初中生流失的原因及對策[J].教學論談,2010(3).
[2]覃繼勇.淺談農村中學生非貧困輟學的原因及對策[J].科教文會,2013(9).
注:本文系隴南市科學規劃課題“隴南市初中學生流失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立項號:LN[2017]9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