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健健
[摘 要] 面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競爭以及商業銀行自身存在已久的詬病,商業銀行的業務正在面臨嚴重的沖擊,客戶流失現象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商業銀行亟需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優化結構調整、深入精細化管理以及業務創新產品推廣等。通過以商業銀行對公客戶為研究對象,圍繞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的資源配置問題進行研究,建立對公客戶收益率評價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對公客戶的精細化管理,尋找商業銀行在對公業務資源配置方面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
[關鍵詞] 商業銀行;對公業務;收益率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 F8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9-0152-03
一、研究背景
資源配置,簡單來說就是資源的分配和布局。資源配置在經濟學理論和社會實踐中是一個重大問題,資源的有用性和有限性使得資源配置成為必要,而資源的可選擇性又使得資源合理配置成為可能[1]。
商業銀行資源作為金融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屬于社會資源范疇,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近些年,商業銀行在技術變革的沖擊之下以及其本身存在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導致其多年累積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具體表現在:一是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薄弱;二是銀行服務意識落后,營銷能力欠缺;三是風險管理環節存隱患,消費信貸的流動性風險開始暴露,以及個人征信制度不健全,導致風險隱患巨大[3];四是技術力量薄弱,在互聯網企業不斷地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領域去發力創新產品的時候,商業銀行的技術力量顯得尤為落后。加之近些年,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面對互聯網金融更加多樣化、全面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原本商業銀行穩固的客戶關系開始面臨挑戰,互聯網金融以其自主性、便捷性和創新性逐漸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商業銀行自身的問題以及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導致商業銀行的業務受到巨大影響,客戶流失嚴重。
目前商業銀行在客戶維護與產品開發方面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存在較大差距,如何進一步提高客戶維護與產品開發能力,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資源如何合理配置的問題,而合理配置問題的核心是資源配置策略的優化問題,其要點在于選擇合理的發展方向以及采取有效的實現機制[1]。商業銀行的資源配置目標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在保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商業銀行經營效益最大化,這一過程需要通過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來實現。而在優化的過程中,沒有理論依據往往是不行的。所以,建立模型進行量化分析,形成數據為決策服務應該是商業銀行當下及今后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本文以商業銀行對公客戶為對象,研究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的資源配置問題。通過建立有效的對公客戶收益率評價模型,為商業銀行在對公業務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支持,最終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以提高商業銀行自身的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進而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之下提升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二、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發展展望
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變,國民經濟保持在趨穩增長態勢,預計2018年我國GDP增長為6.6%左右[4],仍然保持在全球相對較高水平。作為社會資金配置的主導力量,銀行業發展空間依然巨大。一是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加快,結構性機遇不斷涌現。去產能和去杠桿的不斷推進,高科技、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將為商業銀行轉型發展、差異化發展帶來較大的市場空間。二是全面改革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將為商業銀行拓展各類金融市場業務和開展金融創新帶來巨大空間。三是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經濟社會發展已全面融入數字化浪潮,數據挖掘技術得到廣泛運用[5]。傳統行業價值鏈的跨界、融合與重構,產生大量新興金融服務需求,這為商業銀行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推進數字化轉型帶來有利機遇。
作為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對公業務的發展是較為復雜的,一方面對公業務以其優勢一直在商業銀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具體表現為:一是對公業務發展相對穩定;二是對公業務擁有穩定的人才;三是對公業務擁有穩定的客戶資源;四是對公業務風險控制體系較為完善,在對公業務上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較零售業務來說是相對較小的。另一方面,對公業務又因為其劣勢而使得發展受到限制,具體表現為:一是對市場和政策的敏感度較高;二是缺乏發展空間,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公業務資源已多數被占據,從這個方面來看對公業務的發展前景較為暗淡[6]。
對于商業銀行的對公客戶群體來說,結合當下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客戶結構優化調整、進行精細化管理是其資源優化配置的可行方向,通過綜合化服務手段,創造客戶價值,不斷夯實公司客戶群。優化結構可以從業務結構、客戶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等方面進行考慮[7]。精細化管理,簡單來說就是根據理論模型對客戶進行分層管理,而分層管理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對客戶的貢獻度進行評價,也就是說量化評價客戶的收益率水平,以此作為分層的依據,然后根據各類客戶特點采取區別化資源配置策略,這有利于增強客戶粘性,提高客戶的綜合貢獻能力。
三、對公客戶收益率評價模型
(一)定性模型
對公客戶收益率評價模型對資產配置在定性上作了基本要求,要求在資產配置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應滿足資產配置的基本原則以及資產配置的基本條件。
1.資產配置的基本原則。資產配置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經營的重要內容,商業銀行在日常資產配置的過程中應遵循“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動態均衡的原則,其中流動性安全是最基本的,在資產配置過程中不應過度追求盈利性而觸及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底限,而安全性是實現盈利性的必要保障。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之一,是指商業銀行掌握的可用于即時支付的流動性資產無法滿足支付需要,從而使其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性[8,9]。當銀行的流動性面臨不確定性時,便產生了流動性風險[10]。
2.資產配置的基本條件。基于上文資產配置的基本原則,除宏觀政策外,在資產負債表經營的資產配置端的管理中以下幾項是需要不斷審視的內部條件:
(1)資本條件
目標充足率及可用風險資產數是資產配置中的重要制約條件之一,可用風險資產數與新增業務的風險權重決定了基于資本條件的可配置資產總量,一定程度上體現資產配置過程中的財務杠桿。
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指其資本和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代表了銀行對負債的最后償債能力[8]。1988年,國際清算所通過了《巴塞爾協議》,認為商業銀行的資本應該與資產的風險相聯系,并且要求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11]。而風險資產管理的關鍵在于盡量規避或者最大限度的減少風險資產的潛在風險[8,12]。
(2)頭寸與期差
頭寸與期差,前者是流動性的總量約束性,是顯性的流動性風險,與資本條件互為約束;后者是流動性期限結構的約束性,是對資產規模可持續增長與流動性風險度的隱性約束。兩者共同構成全行流動性安全的邊界。
(3)集中度條件
集中度風險就是指銀行對源于同一級的相關風險敞口過大而產生的風險[8]。一般來說,資產組合管理所關注的集中度風險是指大類資產在整個資產組合中的占比,如:信貸資產與資金類資產的各自占比,以維持整個資產負債表的三性平衡,避免資產安排過于集中所帶來的風險性與盈利性的波動性。
(4)風險條件
資產負債組合的管理更多的是關注對組合新發生業務的管理,即對未來的管理。比如對于信貸類資產,我們在配置的過程中應更多的關注于新近發生信用風險的產品分布、行業分布與區域分布。
(5)盈利條件
同風險條件一樣,在資產配置過程中我們應更關注新發生業務的收益率水平與市場容量。基于條件(4)、(5)形成有效的產品風險-收益矩陣,結合其他內外部要求產生具體的產品配置策略。
(6)規模條件
是指一個合意產品在集中度允許的范圍內實際可配置的數量與規模[6,10],如零售業務有些產品的風險收益比不錯,但是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可配置的數量可能相當有限,從而不能成為資產配置的有效合意產品。
(二)定量模型
對公客戶收益率評價模型的定量模型部分主要是采用EVA和RAROC模型的方法論進行計量與分析。具體來說,模型主要涉及兩個指標,分別是經濟增加值EVA和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AROC。EVA是反映價值創造能力的絕對值,是過濾掉風險后的真實利潤,一般也稱為經濟利潤[14],在進行資源配置時以EVA的大小作為準入門檻。RAROC是反映價值創造能力的相對值,是單位資本投入獲得的投資收益,在進行資源配置時以RAROC的大小對客戶進行資源配置的優先度排序。
1.EVA模型。EVA是經濟增加值的英文縮寫,指從稅后凈營業利潤中扣除全部投入資本成本后的所得,企業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資本成本時才會為股東創造價值。EVA的計算公式可以表述為:
EVA=風險調整后的收益-資本成本 (1)
根據上述公式,以及將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細化,EVA還可以表述為:
EVA=營業收入-資產減值損失-稅金附加
-所得稅-資本成本 (2)
其中,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非息凈收入[15]。可以說,EVA是對真正“經濟”利潤的評價,它可以提供更好的業績評估標準。一般來講,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EVA>0的客戶才會考慮,而對于EVA<0的客戶則拒絕考慮。
2.RAROC模型。RAROC模型,即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模型,是美國信孚銀行在20世紀70年代首創[16]。RAROC模型克服了傳統績效考核的缺陷,成為銀行進行風險管理和績效考核方面的核心手段之一。目前,RAROC模型被廣泛的應用于銀行的資產配置工作之中。
RAROC模型是利用風險調整后的收益與經濟資本之間的比率來衡量銀行的盈利能力。只有經過調整后的收益才是銀行的真實收益,采用RAROC模型進行績效測度,用風險重建利潤,可以得出真實的收益水平[17]。具體公式可以表述為:
RAROC=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經濟資本 (3)
將EVA考慮進來,RAROC公式還可以表述為:
RAROC=EVA/經濟資本+資本成本率 (4)
其中,風險調整后的收益=收益-預期損失,預期損失(EL)=風險敞口(EAD)*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一般情況下,RAROC值越大越好。
3.修正后的風險調整收益率模型。基于前述的RAROC計量分析理念,我們認為,使用最新起息業務的綜合收益率,并考慮近期的風險狀況,同時結合宏觀趨勢、行業需求等因素,得出風險調整收益率,作為指導資產配置的依據,是比較全面的。
基于不同情況下的資金、資本約束效力,我們根據日常工作經驗與RAROC的量化羅輯,分別開發了以下兩種模型:
(1)基于“緊資本”約束下的資產配置選擇模型:
在這個模型下,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表述為:風險調整后收益率=(資產綜合收益-預期損失-費用-營業稅金-資本成本)/風險資產規模。
模型經濟意義:衡量單位風險資產的稅前超額利潤回報,隱含了低資本耗用型資產規模以量補價帶來的收益回報。該指標可用于指導資本稀缺情況下資產配置投向,同時需要結合前文提到的定性模型進行綜合考慮。
(2)基于“緊資金”約束下的資產配置選擇模型:
在這個模型下,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表述為:風險調整后收益率=(資產綜合收益-預期損失-費用-營業稅金-資本成本)/資產規模。
模型的經濟意義:衡量單位資金的稅前超額利潤回報,該指標更直接反映在相同風險資產耗用狀況下單位資金的產出效率高低,該指標對外部定價具有指導意義。
以上,就是對對公客戶收益率評價模型的具體介紹,在我們的資產配置過程中,首先需要用前文所述的EVA進行篩選(EVA的大小可根據各家商業銀行的具體情況來定),初步篩選之后,分別計算各個客戶的RAROC指標,然后將RAROC的值從大到小進行排序,原則上RAROC值越大的客戶其資源配置的優先度就越高。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將RAROC指標進行區間劃分,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客戶分層,對每一個區間內的客戶采用相配套的資源配置策略,這樣更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行精細化管理,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四、結語
商業銀行亟需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優化結構調整、深入精細化管理以及業務創新產品推廣等。通過圍繞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的資源配置問題進行研究,建立對公客戶收益率評價模型,該模型包括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兩個部分,定性模型即資產配置的基本原則以及要遵守的基本條件,而定量模型的內容則是在進行資源配置時要以EVA的大小作為準入門檻,以RAROC的大小作為客戶資源配置的優先度排序標準,然后對客戶進行分層,對不同層級的客戶采取與其相匹配的資源配置策略。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對公客戶的精細化管理,尋找商業銀行在對公業務資源配置方面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
一般來講現有的資產配置模式可以稱之為增量配置模式,商業銀行主要從新增資源的角度對全行的資產進行配置與管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總行對全行負債的統籌性與集中管理度的不斷增加,資產端的增量配置模式將逐漸變成全量配置模式,即逐漸實現總行對全行新發生業務(即:新增量+存量到期續做)配置的集中性與統籌性。
[參考文獻]
[1]沈如軍.國有商業銀行資源配置問題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2]宗麗霞.商業銀行如何優化資源配置[J].中國企業報,2001.
[3]曹香云.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2016(3):00015-00015.
[4]牛犁,閆敏.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展望[J].中國投資,2018(1):34-35.
[5]麻文奇.數據挖掘技術及其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探悉[J].金融科技時代,2016(6):17-21.
[6]李天白.商業銀行對公業務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與路徑選擇[J].經貿實踐,2017(17).
[7]劉子渝.中國平安人壽湖南分公司服務營銷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9]方先明,牟星.基于協同理論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防范[J].商業研究,2009(12):85-87.
[10]郭靜萍.A國有商業銀行擔保圈貸款風險管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11]童頻,張勇,金靜.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研究[J].金融研究,2001(11):11-21.
[12]高揚.改進商業銀行風險資產管理問題探討[J].甘肅金融,2006(4):55-56.
[13]宮迎春.西方銀行—財務分析[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
[14]程琴.經濟附加值(EVA)指標的計算及其功能研究[J].海峽科學,2004(10):24-26.
[15]林蓓芬.商業銀行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6]朱曉鋒.基于RAROC的業績評價模式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5(10):41-43.
[17]魏強.基于RAROC和集中度約束的信貸組合優化配置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