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鈺子
摘要:本文以中國知網的28篇網絡新成語為研究文本,從網絡新成語的本體研究入手,分析其特點、造詞法和變異現象。其次網絡新成語運用了社會學、認知語言學、傳播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最后根據網絡新成語的漢語規范化提出了相關意見。
關鍵詞:網絡;新成語;本體研究
最近幾年流行一種新的語言現象,被人稱之為“網絡新成語”,它的“新”體現在何處?是否被人所接受所運用?不同的人觀點各異?!?013十大網絡出爐新成語》的出現,徹底拉開了網絡新成語的序幕,其中“長發及腰”、“十動然拒”等網絡新成語新鮮出爐,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熱烈討論的話題。本文以中國知網為平臺,以“網絡新成語”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篩選出2011-2017年的文獻共28篇,本文將在此基礎上對網絡新成語的研究進行概括分析。
一、網絡新成語的本體研究
(一)網絡新成語的分類
華瀅把網絡新成語分為它的來源、造詞法、語義關系。張芳把網絡新成語分為事縮類和句縮類。事縮類就是把事件提取出來縮略成四字成語概括,比如“正龍拍虎”,是指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是某人為利益而作假,被揭穿后不承認。句縮類就是把句子縮略成四字成語概括,比如: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對方再說什么,但覺得很厲害的樣子。
(二)網絡新成語的特點
很多學者用不同的角度分析網絡新成語的特點,有的學者宏觀概括,有的學者微觀細致。李曉楠認為網絡新成語的特點有三個:語義新奇,富有創造性;構造新穎,高度概括;風格幽默,諷刺調侃。車飛認為網絡新成語的特點為語音、語法和語用三個方面。但也有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網絡新成語打破了傳統成語的規則,張爽的觀點是網絡新成語在造詞時把語素分離出來,使得成語意思表達不完整;或者語素雜糅,信息量大;讓人不易理解。
(三)網絡新成語造詞法的研究
造詞法是網絡新成語形成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申慧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來說明網絡新成語的造詞方式有語出新典、舊語新解、改變語素、引進新語四種。陸丹妮總結的更為概括,她把網絡新成語的構成方式直接分為縮略、諧音和舊詞新義三種。劉曉明和丁聰以模因論的視角分析了其造詞方式為縮略模因、截取模因、諧音模因三種。
(四)網絡新成語的修辭研究
網絡新成語在修辭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分析較為全面的是車飛。他從語音形式開始分析,包含聲調、節奏、韻律特征這三個方面;其次分析了網絡新成語的語法結構。張曉宇也是從語音、語義和語法這三個方面對網絡新成語進行修辭研究的概括。
二、網絡新成語的多角度研究
(一)網絡新成語的社會文化研究
歐健討論了網絡新成語的文化屬性,社會屬性和心理屬性。皮家灣《近年來網絡流行十大“新成語”初探》中提到社會發展是網絡新成語發展的前提和動因,其次經濟原則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意思,用最簡單的詞表達最深刻的思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言簡意賅。
其他的學者諸如張帆、楊芳分析了網絡新成語的社會因素是網絡語言的出現給群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表述自己想法、情感的機會,找一個發泄的地方。其次求新求異的心理,年輕人追求個性時尚、標新立異的心理感受,他們愿意接受形式新穎、表達生動的網絡新成語。這個時候,網民的從眾心理又起作用,他們會很快的傳播網絡新成語,這種跟風學習也推動了網絡新成語的蔚然成風。
(二)網絡新成語的理據研究
根據論文的歸納整理,關于網絡新成語的理據研究,車飛和盧凡的觀點總結的較好。盧凡從網絡新成語的構詞理據和發展理據來解釋,其中構詞理據也就是它的構詞方式,發展理據可以說是詞語競爭的結果,是由語言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來確定的。
車飛從網絡新成語的語言內部出發,研究角度為生成理據、語言外部生成與流行理據。他認為語言系統內部可以發生變化,比如語言的產生、發展或消亡,可以包含語言的各個層級單位。網絡新成語的理據還可以按歷時和共時進行分類,歷時層面可分為原生理據、派生理據、句段理據,共時層面可分為詞內理據、詞外理據、真實理據、假定理據、顯性理據、隱性理據。根據以上學者的分類,本文認為網絡新成語的理據研究從內部和外部劃分更加客觀。
(三)網絡新成語傳播方面的研究
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99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較2016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互聯網大軍,成為其中的一份子,這就加大了網絡新成語的使用和推廣。當發生一些熱門事件時,為了獲得更高的效應,網民會主動創造網絡新成語,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接著大批網民會通過轉載、復述、引用等方式對網絡新成語進行加工。
宋嘉庚、徐晨霞認為網絡新成語的主要傳播渠道是通過微博、貼吧、論壇等方式,年輕人是網絡新成語傳播的主要力量,網絡新成語通過網絡這個平臺擴大了傳播范圍,因此會加速它的傳播速度。周嘉文的《網絡新成語的傳播機制》主要是通過傳受關系來分析在網絡新成語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和受眾群體的界限很模糊,比如某一個成語的出現無法找出確定的提出者。
(四)網絡新成語認知方面的研究
網絡新成語和認知語言學的關系研究是比較少的,其中安方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網絡新成語進行解釋說明。楊平提出“關聯一順應”模式,他認為網絡新成語的使用與推廣符合關聯順應模式,網絡新成語的流行是網友進行交流時選擇的結果。安方琦認為此關聯理論應分為語境順應和結構順應。網絡新成語要符合語境順應,比如當網民要表達一些感情色彩的詞語句子時就要符合當下的情感語境。結構語境是來源于網絡新成語的內部,包括詞匯、句子、語法等。丁聰和劉曉明還運用模因機制來分析網絡新成語的造詞方式、原因理據,這也屬于認知語言學的范疇。
(五)網絡新成語的規范研究
網絡新成語作為一種新鮮的網絡語言,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支持者認為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應該用包容的態度來對待。反對者大多從語言的規范性出發,認為網絡新成語不符合語言規范,不利于孩子們學習傳統的成語。
邵倩重點分析了網絡新成語的偏離現象,他認為語言的發展也要經歷自然選擇的過程。適應社會發展的網絡語言,就會被廣泛使用,反之就會被淘汰。2014年11月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嚴格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边@項規定對網絡新成語的規范化做出了要求。
三、結語
本文從多角度剖析了近七年來網絡新成語的發展狀況,整體呈現出一種比較平穩的發展趨勢。網絡新成語的本體研究已經非常細致,包括網絡新成語的分類、特點、造詞法等。網絡新成語的發展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