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 如果能把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教學之中,那么既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避免教學過程中的枯燥和單調,又能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文藝作品 教學方法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如果教師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思考的方式,不是拘泥于歷史的宏大敘事,而是運用一些小說、戲劇、詩歌等形象性很強的文藝作品進行教學,那么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方面,將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將這些文藝作品融入思政課教學之中呢?筆者結合教學體會,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嘗試予以探討。
一、《茶館》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艱難處境”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的中編綜述部分有一節叫做“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艱難處境”,在這部分,編者指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礙。”包括“外國資本的壓迫。由于外國資本在中國實行商品傾銷并直接投資經營企業,致使中國的市場被它們的廉價商品所占領,民族工業由于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后,其產品在市場上很難與之競爭”,以及“軍閥官僚政府的壓榨。由于反動政府征收苛重的捐稅,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和通貨膨脹政策,更使得經營民族工商業獲利困難,而陷入嚴重危機”[1](93)。針對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艱難處境,事實上,很多文藝作品都有所表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老舍《茶館》中塑造的經典人物形象秦仲義。在這出三幕劇中,秦仲義第一次出場是以實業救國的形象出現的:
秦仲義: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鄉下的地,城里的買賣也都賣了!
王利發:那為什么呢?
秦仲義:把本錢攏到一塊兒,開工廠!
王利發:開工廠?
秦仲義: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對王利發說而眼看著常四爺)唉,我跟你說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發:您就專為別人,把財產都出手,不顧自己了嗎?
秦仲義:你不懂!只有那么辦,國家才能富強!好啦,我該走啦。我親眼看見了,你的生意不錯,你甭再耍無賴,不漲房錢
可以看出,秦仲義作為一個典型的民族資產階級,他的身上確實有愛國熱情,打算實業救國,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讓他不僅報國無門,反而屢遭迫害,在第三幕出場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秦仲義:別人都不理我,我來跟你說說: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廠!
王利發:不是沒收了嗎?又物歸原主啦?這可是喜事!
秦仲義:拆了!
王利發:拆了?
秦仲義: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別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救國。到而今……搶去我的工廠,好,我的勢力小,干不過他們!可倒好好地辦哪,那是富國裕民的事業呀!結果,拆了,機器都當碎銅爛鐵賣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我問你!
秦仲義:日本人在這兒,說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廠就合作過去了。咱們的政府回來了,工廠也不怎么又變成了逆產。倉庫里(指后邊)有多少貨呀,全完!還有銀號呢,人家硬給加官股,官股進來了,我出來了!哈哈
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在話劇中的這兩部分出場及臺詞,充分表現了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艱難處境,盡管慘淡經營卻一直飽受排擠,最終不得不以失敗破產而告終。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這些非常形象的戲劇資料作為背景進行講述,相信就會取得比直接灌輸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大堰河——我的保姆》與“占優勢的中國封建經濟”
教材中還有很多地方是反映近代以來農民生活艱辛的內容,比如在中編綜述部分有一節叫做“占優勢的中國封建經濟”,在這部分編者指出:“地主和舊式富農將土地出租給農民,向他們收取苛重的地租,主要是實物地租。據1934年的統計,實物地租占農業產值的比重一般為45%左右,有的地區甚至高達5成、6成乃至7成以上。地租剝削不僅侵占了農民的全部剩余勞動,而且侵占了他們相當一部分的必要勞動。與此同時,農民還受到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的剝削。”[2](89)此處是通過抽象的“45%左右”、“5成、6成乃至7成”等數字表現農民階級的苦難生活,但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直觀形象地感受到的。若是以這一時期的詩歌展現,則教學效果或許會更好。比如著名詩人艾青在20世紀30年代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就用非常形象的詩句控訴這段悲慘的歷史:
她死時,輕輕地呼著她的乳兒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時,乳兒不在她的旁側。
大堰河,含淚的去了!
同著四十幾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著數不盡的奴隸的凄苦,
同著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
同著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著一手把的紙錢的灰,
大堰河,她含淚的去了。
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兒做了土匪,
第二個死在炮火的煙里,
第三,第四,第五
在師傅和地主的叱罵聲里過著日子。
而我,我是在寫著給予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語[3](13)。
節選的這一段是在描寫大堰河的葬禮。在這里,作者提到了很多數字,但運用了比較的文學手法,使得兩組數字非常具有對比性。如用“四十幾年”、“數不盡”等大數字,突出她受苦時間之長,災難之深;用“四塊錢”、“幾束”、“幾尺長方”、“一手把”等極小的數字,突出她所得之少。在這種大與小的直白式對比中,強烈地控訴了這一時期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同樣是數字,如果教師適當地輔以這種詩詞的表達方式,就比冰冷的統計數據更有沖擊力,更能讓人感受到這一時期農民生活的艱辛與悲慘。
三、《春蠶》與“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在上編綜述“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小節中,針對外國商品的沖擊,教材作了這樣的描述:“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門戶,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之中。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洋紗、洋布等商品在中國大量傾銷,逐漸使中國的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分離,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又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造成了某些客觀條件。”[1](13)事實上,關于描寫外國商品對中國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沖擊的形象史料也有很多,比如矛盾小說《春蠶》中就有這樣一段十分形象的描寫:“老陳老爺也是很恨洋鬼子,常常說‘銅鈿都被洋鬼子騙去了。老通寶看見老陳老爺的時候,不過八九歲,——現在他所記得的關于老陳老爺的一切都是聽來的,可是他想起了‘銅鈿都被洋鬼子騙去了這句話,就仿佛看見了老陳老爺捋著胡子搖頭的神氣。洋鬼子怎樣就騙了錢去,老通寶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陳老爺的話一定不錯。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從鎮上有了洋紗,洋布,洋油,——這一類洋貨,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輪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來的東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錢,而鎮上的東西卻一天一天貴起來。”[4](235)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洋紗、洋布、洋油等詞語,以及“銅鈿都被洋鬼子騙去了”“田里生出來的東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錢,而鎮上的東西卻一天一天貴起來”等白描手法,這就比較直觀地表現了這一時期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沖擊,以及對于中國小農經濟的影響等,這要比學術性質的語言描述更顯得生動,更容易學生理解。
除此之外,還有反映小資產階級破產的形象史料,如矛盾的《林家鋪子》里形象地描述道:“凄涼的年關,終于也過去了。鎮上的大小鋪子倒閉了二十八家。內中有一家‘信用素著的綢莊。欠了林先生三百元貨賬的聚隆與和源也畢竟倒了。大年夜的白天,壽生到那兩個鋪子里磨了半天,也只拿了二十多塊來;這以后,就聽說沒有一個收賬員拿到半文錢,兩家鋪子的老板都躲得不見面了。林先生自己呢,多虧商會長一力斡旋,還無須往鄉下躲,然而欠下恒源錢莊的四百多元非要正月十五以前還清不可;并且又訂了苛刻的條件:從正月初五開市那天起,恒源就要派人到林先生鋪子里‘守提,賣得的錢,八成歸恒源扣賬。”[4](125)這段話非常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在各種封建勢力的壓榨下小資產階級破產的情景。因此,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將小說、戲劇、詩歌乃至影視等形象史料融于教學之中,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氛圍,避免枯燥乏味,而且可以有效緩解抬頭率過低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還能自然而然地給學生傳遞和引導正確的歷史觀,達到思政課的教學目的。
四、結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的教學本質,實際上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對知識“入腦入心”,這就使得思政類課程的教學難度較大。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從“形象史料”的角度出發將一些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融于教學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不僅能夠調節課堂氛圍,避免枯燥乏味的局面,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給學生傳遞正確的歷史觀,使歷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3]艾青.艾青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4]茅盾.茅盾小說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計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史德、史料、史論教學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建設研究”(編號:JZ170218),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思政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項目“史德、史料、史論教學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建設研究”(編號:JZ17015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