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旭
摘 要: 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顯得愈發重要。本文基于對所執教的中學語文閱讀情況的分析調查,從高中語文閱讀現狀、原因分析和閱讀教學實效性策略等方面闡述想法,旨在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現狀分析 教學策略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程實施的重要性
古語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曾祥芹教授認為“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閱讀的地位顯而易見。
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在閱讀與鑒賞方面對高中生有明確的要求,要求高中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新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閱讀是重中之重,比重達到50%。
在此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以課內閱讀教學為軸心,開辟課外和校外閱讀課堂,面向紙質書、電子書、無字書(“從無字句處讀書”),引導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所執教中學的語文閱讀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在新形勢下,學校逐漸認識到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給予了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空間,提出了一些加強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比如:設置語文閱讀課,組織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開展讀書月活動,寓教于樂,寓閱讀于活動中;引導書香進校園,拓寬學生的閱讀面;組織文學知識競賽,強化學生閱讀效果;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認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積極閱讀。但畢竟校園文化氛圍不足,方法實施的日程較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隨意抽取300名學生,針對他們的閱讀內容、閱讀動機、閱讀時間、閱讀方式、相關讀書活動的影響展開問卷調查)。
閱讀內容安排不合理。如圖1所示,閱讀文本的選擇只停留在小說這種情節性比較強的文本,對于散文、話劇、文藝評論、詩歌等作品少有涉獵。由此可見,學生閱讀面狹窄,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對于學生閱讀內容缺乏科學的引導。
閱讀的態度不端正。從圖2可以看出,閱讀動機占第一位的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這說明學生閱讀的初衷是好的。但應看到“娛樂消遣”以64%高居第二,這說明了部分學生把讀書當成消磨時光的一種手段,未曾將其當成一種思想追求。“增強寫作能力”以55%位居第三,說明了學生閱讀帶有較濃的功利色彩。“老師的任務安排”竟然居于前四,讓人驚訝的同時,也讓人甚是慌亂,什么時候開始讀書成了一種任務,變得如此被動。
學生在閱讀時間的投入不夠。據了解,以色列和日本人均讀書量超過40本/人,居于世界前列,被世界贊譽最有文化的國家。中國遠遠落后,不免讓人羞愧于心。從每周所花的閱讀時間(圖3)看,2-4小時、≤2小時的最多,共占比例的73%。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平均每天看書的時間30分鐘。除去學校安排的近100分鐘的閱讀時間外,學生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幾乎接近于無。
閱讀習慣不好。據圖4顯示,“隨便翻翻,應付了事”、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者所占比例高達85%,并沒有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反而成為一種負擔。真正“自習耕讀,勤動筆墨”者鳳毛麟角,這說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尚未養成。
除卻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所顯示的問題之外,在日常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
活動形式大于內容。活動組織,形式紛繁,但內容較為淺顯,不具有思想文化的引導性。諸如,經典話劇《雷雨》表演,演員對話劇人物的認知只停留在臺詞的記憶而缺乏對人物思想性格的較為全面的認知;《紅樓夢》知識競賽,達到優秀的學生少之又少。這無疑不說明,活動雖好,缺乏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參與者閱讀能力不足、文化素養較差。
整本閱讀意識不強。當今社會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整本閱讀顯得愈發不被重視。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多是優秀作品中的精華部分,都是單篇短什,沒有長篇巨著。學生閱讀時,缺乏整本意識,關注文本零散的信息點。
究其原因,除和學生個人較為功利的閱讀目的和消極的閱讀態度有關外,還和學校的閱讀教學設置緊密相關,教育者應積極改變低效的閱讀教學模式,有效施教,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樹立新型的閱讀教學觀,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
三、關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幾點嘗試
1.學生主導式閱讀
閱讀教學讓學生主導。轉變“由教師主導課堂”的教育教學理念,創設由“由學生主導課堂”的閱讀教學情境。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脫離陳舊的模式,以學生為本。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閱讀和解讀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設閱讀情境,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同時,為學生的閱讀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
“學生主導式閱讀”,重在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實際情況確定閱讀目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引導他們做好讀書筆記,將自己的所讀所思所想訴諸文字。
組織學生進行課前的讀書分享,分享讀書感悟和介紹讀書體驗,以“好書大家讀”為目標。定期每月進行“月分享,越快樂”的讀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不僅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寓讀于樂。
2.學習目標導引式閱讀
以一個學習目標為基點,向相關文本擴展開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導引下,自主創設新的閱讀情境,選擇相關的閱讀文本,與其進行發散性對話,不如在閱讀中積極地擴張和延伸文本的意義,以加強對文本的解讀。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設置“蘇軾的一生是走遍中國的一生”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閱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以此為基點,引導學生收集圖片碑拓、文獻資料,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收獲樂趣之外的知識儲備,較為細致地了解蘇軾其人其作。學習目標導引式閱讀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厚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由課內學習想課外文本延伸,以知識為導引,利用課外文本服務教材,拓寬學生的視野,平增許多樂趣。
3.整本鑒賞式閱讀
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整本閱讀,被人們頻頻提上閱讀方式的議程。選擇只言片語去閱讀,不足以全視角地了解小說內容,不足以感知文本所要傳達的思想。學生的語文閱讀只停留在淺表層,對文本深層次的內涵淺嘗輒止。大可選擇一兩本好書,細琢慢品感悟其深意,鑒賞點評其精妙。
一本優秀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內涵意蘊,讀者不是通過一次閱讀就可以深入領會的。它需要讀者在不同的時間、在不一樣知識儲備下,從不同的角度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體驗。就如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重讀,提倡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隨機地進行閱讀理解,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又如學習《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應引導學生關注《紅樓夢》整本的閱讀,只有在了解整體劇情下,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許有人從建筑美學審視榮國府,有人從復雜的關系品讀小說的主要人物,有人卻看到寧榮兩府暮氣和沉悶的等級。對文本的再次閱讀,學生或許能讀出更多的新意,有利于學生明了閱讀理解的多元化意義。
以鑒賞的態度閱讀文本,鑒賞文本的語言、結構設置的精巧之處,興之所至,批注所悟,成為能讀書、會讀書的學生。
四、結語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囿于老舊之模式,應堅持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立足于語文課程改革,著眼于閱讀能力素養,創設情境,推陳出新。終身學習的理念要求,始于閱讀,也必將終于閱讀。
參考文獻:
[1]徐慶言.語文教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傅炳熙,郭循智.試論語文教學系統開放的主要途徑[J].殷都學刊,1995(2).
[3]萬金黨.內容,還是形式?——關于閱讀的人文思考[J].語文學習,1997(1).
[4]張文明.淺探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5]朱鳳嵐.淺析“少教多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02).
[6]韓軍.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關于中國現代語文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1993(1).
[7]葉挺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教學語文初探[J].素質教育論壇,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