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庭義務感,是指支持、幫助和尊重家庭成員的態度和行為的集合,作為一種心理文化結構,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本研究以處于價值觀基本形成、責任感日趨成熟的這一關鍵發展階段的青年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考察其家庭義務感和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特點,以及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研究發現青年大學生被試:(1)家庭義務感各維度水平均高于平均值;(2)積極情緒略高于中等水平,生活滿意度的均值稍低于中等水平,消極情緒的均值明顯低于中等水平;(3)家庭義務感的三個維度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都呈現正相關,即家庭義務感越強,被試對生活的滿意度越高并且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
關鍵詞: 家庭義務感 主觀幸福感 青年大學生 心理健康
1.引言
義務感不僅是社會公民應具備的核心品德之一,還是個體的重要心理品質,在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國內關于責任感、義務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倫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等人文科學領域。心理學關于兒童和青少年的義務感和責任感研究是心理學一個新近的研究課題。而內地心理學對這一課題的探討集中在以道德認知發展的范疇。從心理學的社會態度研究策略為取向對義務感進行的實證研究,目前仍較為欠缺。王美萍等以內地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遷和觀念轉變為背景脈絡,對高中生的家庭義務感發展的基本狀況進行初步的考察[1]。但是,研究缺乏對于家庭義務感與個體內在特征因素關系的系統研究。
新近的研究表明,家庭義務感的發展是兒童、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一環,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發展和自我實現具有保護和促進作用,其中一個方面體現在家庭義務感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2]。研究發現,青少年家庭義務感的初始水平越高,其抑郁癥狀越低,并且對于未來兩年的抑郁癥狀水平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也就是說,家庭義務感是預防和減少抑郁癥狀的重要保護因素[3]。另一方面,家庭義務感與積極的情緒狀態有顯著的正相關,即家庭義務感越強,被試報告的積極情緒狀態越好[4]。
而Fuligni等人對華裔青少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家庭義務感和使人痛苦的情緒(如焦慮、抑郁)沒有顯著的關聯[5]。但是,Fuligni和同事沒有同時對家庭義務感與積極和消極情緒的關系進行考察。而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大量研究已經證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具有相關性,然而兩者是各自獨立的維度,并非一個維度的兩極[6];僅對主觀幸福感的一個方面進行考察,并以此指代幸福感的整體狀況,無益于理解主觀幸福感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及和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尤其是在文化層面[7][8]。
綜上所述,家庭義務感對青年人的積極和消極情緒產生何種影響,這些影響是否相互抵消,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以更好地理解家庭義務感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響。
由此,本研究擬考察家庭義務感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以更全面地了解家庭義務感對于青年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主要研究的問題如下:青年大學生家庭義務感(1)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2)與積極情緒存的關系,(3)與消極情緒的關系。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武漢、杭州、廣州、深圳等地4所高校的大學生(包括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為被試,共發放問卷318份,回收有效問卷303份,有效回收率為95.3%。其中,女生178人,男生125人。
2.2研究工具
2.2.1家庭義務感態度測量
采用Andrew J. Fuligni等(1999)編制,筆者翻譯修訂的“家庭義務感態度測量”(Measures of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Obligation)[9],考查青年大學生的家庭義務感。該問卷由“當前對家庭的支持”、“對家庭的尊重”和“未來對家庭的支持”三個分量表組成,共24項題目。被試回答,其認為如“幫忙照料(外)祖父母”等系列行為或態度的重要性。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1代表“完全不重要”,5代表“非常重要”。通過計算各個分量表項目的總平均分,反映被試在該部分的得分。三個分量表修訂后適應性系數檢驗,α系數分別為0.861,0.828和0.744,該表總體的α系數為0.893。
2.2.2國際大學調查
本研究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工具來自Diener等人編制的“國際大學調查”(ICS)問卷。選用的內容包括一般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三個部分。“國際大學調查”已被多次用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大學生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跨文化適用性。在一項對48個國家和地區共10018名大學生的跨文化研究中,此問卷的“一般生活滿意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84,“積極情緒”是0.87,“消極情緒”是0.74。
使用PASW(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研究結果
3.1青年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本研究的大學生被試在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得分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青年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得分較高,略高于中等水平(5分),生活滿意度的得分稍低于中等水平(4分),消極情緒的得分則明顯低于中等水平(5分)。也就是說,從整體上看,被試傾向于體驗到幸福感,但是不很強烈,這與有關研究的結果相一致[10][11]。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大學生被試雖然較少體驗到消極情緒,但是對積極情緒的體驗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生活滿意度的水平有待提高。
3.2青年大學生家庭義務感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為了檢驗家庭義務感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程度,我們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家庭義務感的三個維度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都呈現正相關,即家庭義務感越強,被試對生活的滿意度越高并且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其中,生活滿意度與“當前對家庭的支持”和“對家人的尊重”兩個維度的正相關程度達到顯著性水平;積極情緒與家庭義務感各維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有趣的是,家庭義務感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的得分呈現負相關,相關不顯著。
4.討論
本研究結果與Fuligni等人的發現相一致,即家庭義務感與積極的情緒有顯著的正相關,但是和使人痛苦的消極情緒(如焦慮、抑郁)沒有顯著的關聯[5]。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具有較強家庭義務感的青少年與家人有更多的接觸和互動,更可能從家庭關系中獲得積極的體驗。與此同時,除了獲取在同伴群體中的社會資源以外,他們更能夠從家庭中獲得有助于其解決困難的建議、物質幫助和情感支持等,因而體驗到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多積極情緒。另一方面,雖然有研究表明由于過強的家庭義務感可能導致青少年在脫離對家庭的依賴和形成獨立性之間、在社會交往更多地指向家庭之外的社會關系和維系緊密的家庭關系之間出現更強烈的掙扎,并成為重要的親子沖突來源之一(Zhou,1997)。但是,具有高度的家庭義務感并不必然導致產生家庭和家人對個體的要求、期望與個人發展需要和目標之間的矛盾沖突,這可能更多受到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對個人履行家庭義務的預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強烈的家庭義務感可能給個體,尤其是對于處在同一性的形成和鞏固、獨立能力和自主性的發展、責任感的成熟,以及選擇和確立未來發展方向與生活意義的關鍵階段(Erikson, 1956;Arnett, 1998; 2000)的青年大學生而言,帶來一定程度的發展壓力,產生一些心理的不快和苦悶,但是通過適當的調整和充足的社會支持(如來自家庭的支持)正、負兩方面的影響相互抵消,沒有對青年大學生的消極情緒造成影響。
綜上,具有較強家庭義務感的青少年愿意和樂于履行家庭義務,在家人有需要時提供幫助。在這樣的過程中,青少年獲得有幫助和支持家庭的能力體驗,獲得能力感和歸屬感,因而更多地感受到積極的情緒和滿意感。家庭義務感對于青年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教育既是培養其社會責任感的關鍵環節,又是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增強心理的調適能力,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同時,家庭義務感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關系,為從家庭的角度出發提升青年大學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指導依據。
5.結語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青年大學生被試的積極情緒得分較高,略高于中等水平(5分),生活滿意度的得分稍低于中等水平(4分),消極情緒的得分則明顯低于中等水平(5分)。也就是說,從整體上看,被試傾向于體驗到幸福感,但是不很強烈;(2)家庭義務感的三個維度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都呈現正相關,即家庭義務感越強,被試對生活的滿意度越高并且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3)家庭義務感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的得分都呈現負相關,相關程度不顯著。
參考文獻:
[1]王美萍,張坤,張文新,Fuligni, A. J..青少年家庭義務感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3):28-32.
[2]王曉敏,青年大學生家庭義務感研究[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4):72-77.
[3]Juang, L. P., Cookston. J. 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y oblig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9,23(3):306-404.
[4]Fuligni, A. J., Pederson, S.. Family oblig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young adulthood[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38):856-868.
[5]Fuligni, A. J., Yip, T., Tseng, V.. The impact of family obligation on the daily activiti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J]. Child Development, 2002(73):302-314.
[6]Diener, E., Suh, E., Lucas,R. E., & Smith, H. 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125):276-302.
[7]Diener, E., Oishi, S., Lucas, R. E.. 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3(54):403-425.
[8]Kuppens, P., Realo, A., Diener, E.. The Rol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 Across N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95(1):66-75.
[9]王曉敏.青年大學生家庭義務感,及其與自我同一性、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1.
[10]鄭雪,嚴標兵,邱林.廣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1(4):46-50.
[11]嚴標賓,鄭雪.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文化效應檢驗[J].心理科學,2007,30(6):1337-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