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糧油作物播種面積超過6667hm2,在四川省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重點介紹了四川糧油生產現狀,分析了生產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穩定發展四川糧油生產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四川;糧油生產;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四川是人口和糧油消費大省,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承擔著“穩糧安天下”的重任。當前,四川正處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的關鍵時期,著力抓好糧油生產,夯實農業生產發展基礎,確保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對于支撐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1 基礎與現狀
近年來,四川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穩定糧食、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夯實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條件支撐,有力保障四川農業特別是糧油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2017年四川省糧食播種面積644萬hm2,居全國第5位,四川省糧食總產量3498.4萬t,居全國第7位、西部第1位。油菜籽總產252.2萬t,躍居全國第1位。
1.1 打造了一批產業示范基地
出臺《四川省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四川現代糧食產業基地擴面推進工程實施意見》,突出抓好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和46個產油大縣建設,初步建成了一批以廣漢、西充、宣漢為代表的平原、丘陵、山區現代糧油產業示范基地。
1.2 建設了一批高產示范區
依托高產創建等項目實施,每年建設500個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輻射帶動四川省高產創建示范面積超過200萬hm2,涌現出了以宣漢玉米、瀘縣水稻、鹽源馬鈴薯、廣漢油菜等為代表的高產典型,示范引領了四川省糧油單產水平提升。2017年,四川省糧食362.1kg/667m2,較2012年增加20.1kg,增5.9%;油菜籽158.5kg/667m2,較2012年增加7.5kg,增5.0%。
1.3 培育了一批新型經營主體
從2011年起,累計安排種糧大戶補貼資金2.9億元,累計補貼糧食規模經營面積達127.38萬hm2。2017年底,從事糧油生產的家庭農場6900家,從事糧油生產的合作社6680家,四川省納入種糧大戶補貼的種糧大戶達到1.5萬戶。
1.4 創建了一批區域公共品牌
培育了大涼山、天府源、廣元七絕、遂寧鮮、甜城味、陽光米易等40余個區域公用品牌,形成了川糧米業、老廚房米業、仙特米業、若男食品等糧油加工企業。南江翡翠米、廣元女皇貢米、富順再生稻、黃龍貢米、羅沙貢米等稻米品牌,先后在各種博覽會上嶄露頭角,廣元市昭化區的“女皇貢米”榮獲“第14屆中國(廣州)國際食品展暨廣州進口食品展覽會金獎”,“宣漢桃花米”榮獲“2016 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
2 問題與短板
2.1 供給結構不合理,消費與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
四川省糧食生產上突出表現為高品質糧食產品和飼料、酒類等專用加工類品種缺乏,大量加工用糧和部分口糧品種需省外調入調劑。四川省油菜籽產量躍居全國第1位,油料自給率穩步提升,達到近70%,雖然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仍有較大缺口。
2.2 種糧油效益較低,生產微利性與增收的矛盾突出
務農種糧的人工成本、生產資料、土地租金等高位運行,糧食價格“天花板”封頂,種糧微利性與增收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非糧化”傾向明顯。2017年四川水稻、油菜、小麥、玉米等糧油作物的純收益分別為261.9元/667m2、80.4元/667m2、-68.3元/667m2、117.9元/667m2,遠低于種植柑橘、茶葉、烤煙等經濟作物。
2.3 社會化服務滯后,糧油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
成都、德陽、綿陽、眉山4個市社會化服務面積幾乎占到四川省的一半,丘陵、山區農田基礎設施薄弱,大型農用機械耕作困難,社會化服務發展緩慢。2017年底,四川省耕地流轉率36.7%,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面積不到20萬hm2,大多數地方仍然是分散的小農經營模式,經營的靈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2.4 資源約束趨緊,確保糧油數量和質量安全面臨更大挑戰
人地矛盾突出,四川省人均耕地733.7m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面積僅占四川省耕地總面積的30%左右,中低產田土占耕地的近60%。耕地肥力水平總體較低,旱地有機質含量普遍低于1%,水田有機質普遍低于1.5%。
3 對策與措施
3.1 堅持產能提升和產量穩定并舉
以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為突破口,優化區域布局,著力建立一批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的“功能區”。 立足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以90個糧食生產主產縣和46個產油大縣為重點,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油菜生產保護區。加強“兩區”建設,把“兩區”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安排的重點領域,將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向“兩區”傾斜,探索完善差異化利益補償機制,堅決遏制“兩區”內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促進糧油生產向功能區集中。
3.2 堅持綠色發展和市場需求導向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優化生產結構,著力打造一批糧油產業綠色高效發展的“示范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糧油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布局,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依托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等項目實施,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示范推廣一批高產、多抗、優質、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引領帶動糧油產業綠色高效發展。
3.2.1 以產銷銜接為重點,加快實施主要口糧優質化工程
實施“稻香杯”等優質糧油品牌評優活動,充分發揮評選的導向作用,開展“稻香杯”品種集中示范展示,積極推進規模化種糧主體與供種單位、稻米加工企業對接,加大產銷銜接力度發展優質水稻。大力發展稻魚等稻田綜合種養、稻菜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和提升稻米產品品質。
3.2.2 以多產融合為重點,加快實施加工用糧油專用化工程
依托“糧改飼”、馬鈴薯“主食化”、釀酒專用高粱示范基地、產油大縣等項目實施,以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延長產業鏈為重點,大力發展鮮食玉米、青貯飼用玉米、專用馬鈴薯、釀酒高粱、“雙低”油菜等,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帶,提升產業化水平。培育形成一批以“油菜花節”、“鮮食玉米采摘”、“農事體驗”等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旅活動品牌和精品線路,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3.2.3 以提質增效為重點,加快實施名品雜糧品牌化工程
加強青稞、蕎麥等雜糧種質資源改良、栽培管理、產品加工等基礎性、綜合性研究,積極構建“院、校、地”科技合作平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建立規模化名品雜糧生產基地。著力在加工利用上下功夫,積極開發營養型健康食品、功能型食療保健品、雜糧綠色食品,通過品牌產品帶動雜糧消費。
3.3 堅持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融合
以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突破口,優化經營體系,著力培育一批糧油適度規模經營的“專業隊”。加快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向種糧能手、專業大戶等適度集中,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分期分批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以糧油作物和小農戶為重點,積極推廣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模式,積極發展耕、種、收、田間管理等農事內容的全程、環節性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作者簡介:馮泊潤(1987-),男,四川巴中,農藝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糧油生產管理及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