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占勝 何鳳萍
摘 要:隨著川區縣市造林步伐的不斷加快,農田林網建設與農業發展之間出現了許多矛盾。本文主要從利通區農田林網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議。
關鍵詞:農田林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S7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45
利通區地處寧夏平原腹地,是“塞上江南”的精華之地和地級吳忠市的所在地,是吳忠市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利通區地處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帶氣候區,受立地條件及氣候因素影響,天然林資源匱乏,因此,大力發展農田林網建設對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利通區灌區農田林網建設步伐緩慢,群眾缺乏造林熱情,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比較低,急需探索出一條新形勢下有效建設農田林網、轉變林網方式、推動生態林業建設步入快車道發展的新路子。
1 農田林網建設現狀
多年來,利通區始終把林業建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西治黃河東治堿,南治風沙建林園,北部林網更完善”的方針,組織和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黃河金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城鄉環境整治及綠化美化“兩大工程”、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綠化工程等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生態林業建設工程,林業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到2017年底,利通區已建成1.16萬hm2國家重點公益林,1.47萬hm2天然林,0.17萬hm2骨干防護林。2011—2017年,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01萬hm2(其中生態防護林0.72萬hm2、經濟林0.29萬hm2),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10.8萬hm2。截至目前,利通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6%。
近年來,利通區積極創新機制,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科學定位林業發展方向,按照“即突出防護效益,又突出景觀效果”的原則,以打造寧夏中部綠色生態屏障為目標,依托土地整理項目,在轄區各鄉鎮高標準完成農田林網建設480hm2,已初步建成了溝渠田林路多樹種混交、多林種配置、生態防護功能相對穩定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2 農田林網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多年來,利通區在營造農田林網過程中,采取的“兩檔一條”營造方式,造成輔助林帶過多,已制約了現代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發展,而且由于林帶遮陰等原因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2 不適應現代農田水利建設的要求
隨著農田水利建設步伐的逐年加大,挖溝挖渠的機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原有毛溝毛渠上栽植的樹木影響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機械化作業,造成清溝挖渠成本增大。
2.3 不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要求
現代林業既要體現林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最大限度拓展林業多種功能。目前,利通區森林植被依然很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問題比較嚴重,生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需要立足于利通區實際、走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路子。
3 農田林網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3.1 著眼長遠發展,做好“三個適應”
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從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科學定位林業發展方向,使之既體現傳統造林基礎的不斷鞏固,又適應新時期林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建設“寬幅大網格”模式為主的農田林網營造方式勢在必行。經過調研、論證后,根據各鄉鎮農田的地勢地形,在干溝干渠兩側營造6~10m的林帶,以200~500m為一個大網格建設單位的“寬幅大網格”農田林網模式,使本地區農田林網的發展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營造“寬幅大網格”農田林網模式是毛溝毛渠上不再栽植林帶,在干溝干渠岸邊留出機械挖溝作業帶后再開始栽植林帶,使林業的發展更好地適應現代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要求。
營造“寬幅大網格”農田林網能起到更好的防風固沙作用,更有利于林帶的快速成形,提高林網的保存率和成活率,使農田林網建設更好地適應現代林業的發展要求。
3.2 創新機制,做好“三個統一”
3.2.1 統一租地
為了達到集中財力抓重點的目的,采取由政府出面統一租地的形式,參照各鄉鎮土地流轉的價格,林業部門組織驗收組核實林網面積及成活率,然后由政府統一兌付租地費用。在各鄉鎮轄區干溝干渠兩側各租地6~10m,建設高標準寬幅大網格農田林網,既達到了防風固沙的目的,改善了生態環境,又不會對農作物遮陰,避免了農民毀林現象的發生,能得到群眾的認同,取得良好的效果。
3.2.2 統一栽植
為了全面提高造林質量,林業部門對造林任務實行劃片包干、責任到人的激勵機制,狠抓落實造林地塊、規劃設計、人員組織、苗木檢查驗收、苗木貯存、苗木栽植、灌水及管護等工作;在規劃設計上,按照“即要突出防護效益,又要突出景觀效果”的原則,在造林前就高起點、高標準地完成寬幅大網格農田林網造林規劃設計;在造林綠化整地上,按照技術要求,提前進行整地、換土,嚴把造林整地關;在苗木采購上,由林業部門對造林所有苗木以公開招標的形式進行采購、調配,提前完成苗木招標并全部簽訂供應合同,堅決杜絕“人情苗、關系苗”,確保苗木數量、質量和規格;在苗木栽植上,林業部門抽調技術人員跟班作業,蹲點指導,嚴格執行造林技術規程,做到土地不整理不造林,苗木不合格不造林,保證栽植質量。
3.2.3 統一管理
在農田林網建成后,由各鄉鎮組織技術人員全面檢查造林地段的缺株斷帶情況,及時進行同樹種、同規格的補植,保證林相的整齊;統一進行灌水、除草、病蟲害防治,修枝撫育、涂紅刷白等工作;堅持建設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加強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采取制作大型林業宣傳展板、出動宣傳車、刷寫標語、散發宣傳材料等形式,扎實開展林木管護宣傳工作;由鄉鎮林業站、護林員和租地戶三方共同抓好林木管護工作,責任到人、分工明確,有效保護農田防護林建設成果。
3.3 創新工作思路,做好“三個結合”
3.3.1 結合林權制度改革,解決好林網建成后的權屬問題
3a林網成形后,將農田林網按“誰的地塊誰所有”的原則,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劃分給農民的林地按林權改革的程序進行確權發證,使農民得到實惠,形成農民自覺愛林護林的良好局面。
3.3.2 結合林業技術推廣,解決好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要堅持因地適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選擇樹種、科學確定栽植密度。在樹種搭配上采取行間混交的形式提高林分質量;在栽植過程中采取坐水栽植、樹體纏膜等技術保證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確保造一片、活一片、鞏固一片,以鮮活的例子向老百姓灌輸最新的造林技術,努力實現農田林網建設從分散到集約的轉變。
3.3.3 結合林業項目的實施,著力提高林業發展的支撐力
項目是林業建設的支柱和靈魂,要積極謀劃項目,積極爭取項目用于農田林網建設。切實抓好農田林網建設過程中的項目管理,提高建設成效,最大限度發揮項目資金對農田林網建設的支撐作用。
作者簡介:丁占勝(1976-),男,寧夏吳忠人,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推廣;何鳳萍(1972-),女,回族,寧夏吳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