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萬芳
摘 要: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目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主要目標之一,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明顯。本文通過造林綠化在防風固沙、緩解溫室效應、凈化空氣以及形成生態循環系統等方面的作用進行分析,希望能為造林綠化的規劃設計提供思路,進而推動生態的發展。
關鍵詞:造林綠化;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59
隨著林業在穩定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作為林業發展中的重要舉措,造林綠化對生態環境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改善生存環境以及改造自然等方面都發揮著主要作用。由此可見,造林綠化的規劃設計在依據林木生長特性的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發展建設與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有效的緩和。
1 造林綠化規劃設計
造林綠化規劃設計主要是將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兩側、城市周邊、土壤沙化嚴重地區以及河道兩岸等地點作為綠化重點,對其制定相應的造林綠化任務的科學規劃,實施一系列的水源涵養工程、綠美廊道建設、防沙固林工程等。造林綠化是按照上級相關部門下發的任務,通過加強領導組織,培養造林綠化專業人才,強化林業的新型改革措施,對造林事業的質量效益進行提高,進而促進實現造林綠化目標的高速有序達成。另外,在造林綠化的規劃設計工作中,需要進一步提高林業種植中林木栽培的成活率,在后期的林木養護以及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相關的技術人員及時作出科學的指導,確保林木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存,最大程度地發揮造林綠化的真正價值,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2 造林綠化對生態發展的意義
2.1 防風固沙
根據科學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問題逐漸嚴峻,土地沙化現象較為突出。其中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地木材等自然資源的過度砍伐和使用,導致了土地植被的覆蓋率大幅度降低。而造林綠化工程的落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土地發生荒漠化現象以及土壤進一步的退化,通過林木的根系作用,起到防風固沙的目的。例如,通化縣在近幾年密切實施造林綠化工程,通過大規模的植樹對土地進行改造,有效地降低了風速,對于沙塵的侵襲起到了明顯的抵御效果,當地土地的荒漠化現象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造林綠化通過防風固沙還可以對地下水源起到涵養的作用,與裸地相比,植被覆蓋率高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進而防止水土流失,緩解水資源匱乏給生態帶來的壓力。
2.2 緩解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作為一直被人們密切關注的重點話題,主要是因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動了工業生產規模的逐漸壯大,隨著工業廢氣的排放和人口基數的不斷增長,使得大氣中CO2的含量急劇增長。目前每年全球向大氣中排放的CO2含量高達200億t以上,而且排放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導致了全球氣溫的上升,引起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溫室效應的出現,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的威脅。造林綠化可以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轉化為對生態環境安全無害的氧氣,有效地緩解了由于全球氣溫上升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據科學統計顯示,種植677m2的林木可以每天吸收大約67kg的CO2,并且釋放出大約48kg的O2,如果按照這樣的計算方式進行大規模的造林綠化,那么溫室效應問題將會得到很好的控制。
2.3 凈化空氣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逐漸加快以及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除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還會向大氣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這些有害氣體的排放不僅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綠色植物可以對空氣中的有害氣體進行有效的吸收作用,對于空氣中漂浮的粉塵和顆粒狀物質也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所以,造林綠化工程的實施可以顯著地凈化空氣、提升空氣質量,對人們生活環境的美化以及維持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4 形成生態循環系統
在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實行造林綠化可以形成新的規模型的生態循環系統。木材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資源,造林綠化工程通過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速度,增加林業生產中的可再生、可降解的綠色資源。在目前國家的節能減排任務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對生態系統循環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例如,通化縣實施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就是以造林綠化為基礎開展的,通過對全縣林業生產功能的強化,有機融合了針闊混交林和大規模的紅葉松種植,大幅提升了通化縣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生態持續發展動力,為整個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 總結
不管社會經濟如何發展,生態環境始終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礎,想要脫離生態去發展是不切實際的。造林綠化對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在城市建設以及改造自然等多方面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造林綠化力度,結合群眾力量去科學植樹、合理綠化,將生態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當中去,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