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亮 楊露
摘 要: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認識歷程;新時代;新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要矛盾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
1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歷程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指出事物是不斷的發展的,矛盾也是如此,黨對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認識也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而得到不斷的深化。黨對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認識主要分為: 新中國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同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隨著土地革命的完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黨正確的把握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階級斗爭,使我國順利的過渡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56年八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此為起點逐步確立了“階級斗爭”的綱領。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規范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此后并把它載入黨章總綱,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歷經36年首次對我國社會矛盾的重新認識,體現了黨對我國社會矛盾認識的慎重及創新。
2 對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解
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解離不開對“新時代”的理解,我認為對新時代的理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把握,一方面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的工業化程度、農業機械化程度、新型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來看,我國已經擁有擺脫對國外技術理論依賴的能力,另一方面,從國際形勢來看,我國已經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被動性參與,轉變為能夠獨立影響全球化,在全球化中占據主動地位。
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前提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制定實施符合時代要求、我國國情和實踐發展的戰略,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顯著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表現為:從“物質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從“落后生產力”到“不平衡不充分”。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經濟落后,物資有限,因此解決人民對于物質資料的豐富成為我國的主要矛盾,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繁榮,已經使得溫飽問題得到了根本的解決,人們在此基礎上想要獲得更加地自由和幸福,這里的美好生活應當是,人民希望平等的享有憲法賦予的政治權利,享受民主政治的帶來的福利,在市場經濟中能夠與其他經濟主體平等的競爭,發揮個人能力實現自身價值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發揮自身潛力,國家能夠提供健康的、豐富的文化,使精神世界得到滿足,以及在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及時有效的得到救濟。
不平衡不充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尚不充分,仍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二是發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和社會公平需求。具體表現在經濟、社會和教育方面。三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平衡。我國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還不高,面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的新形勢,我國文化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人與自然發展仍然不平衡,仍然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
3 新時代,新矛盾,新使命
社會主要矛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長遠性和穩定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即將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新時代中心任務和工作中心。
首先,堅持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的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保證公民能夠真正的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是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為黨的奮斗目標的體現。不對市場參與者做不合理的準入限制,給每一個經濟主體平等的地位,國家應當積極的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文化為公民提供多元化的大眾文化,積極推動文化下鄉、下社區活動,對腐朽的、落后的社會文化進行遏制,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堅持新的發展理念。要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繼續做大經濟總量,在發展中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度瓶頸,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讓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公平分享發展紅利;以“全面依法治國”提高人們對改革的遵從度、接受度;以“全面從嚴治黨”保證改革的公信力、執行力,在全社會形成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的合力。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最后,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階段沒有變化,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技術創新水平、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民生領域、社會領域、法治領域、意識形態領域、黨的建設領域等也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實現民族復興,成為現代化強國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過程是黨領導人民不斷地探索發展的過程,十九大關于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與確定,是我們黨實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認識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論創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矛盾是我們今后工作的中心,是我們抓住新時代發展的關鍵,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為我國今后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馮海英.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述評[J]青海社會科學,2009,(06).
[2]賈金玲.當代中國社會矛盾與政策創新研究[J].求索,2009,(05).
[3]吳忠民.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特征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0,(03).
[4]鄧偉志.中國當今社會矛盾的特點與解決途徑[J].探索與爭鳴,2010,(01).
作者簡介
鄭亮(1994—),女,漢族,甘肅天水市人,學生,法學碩士,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
楊露(1995-),女,漢族,甘肅天水市人,學生,法學碩士。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