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的“數與代數”部分明確提出:讓學生“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經過幾年的實踐與調查研究,作者發現弄清算理、試編試用加法口訣、制作使用口算卡片是解決小學生“20以內加減”口算問題的有效招數。
關鍵詞:“20以內加減”;口算算理;學習工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03
作者簡介:甄曉莉(1973—),女,河南許昌人,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教研室小學數學教研員,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研工作。
第一招——弄清算理
要想使學生會算而且算得對、算得快,弄清算理是關鍵。而弄清算理主要靠激發學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識。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教師應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情境,讓他們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我就設置了“小猴子請客”的情境。小猴子要過生日,它為好朋友準備了一些牛奶,箱子里有9瓶,箱子外面放了5瓶,小猴子一共準備了幾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幫小猴子算一算嗎?你有什么辦法能讓別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 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中,很直觀地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這時我再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第二招——試編試用加法口訣
對于乘除法中最基礎的162道口算,可以運用流傳了上千年的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45句乘法口訣順利完成口算目標,而加減法中最基礎的204道算式能否也有加法口訣順利完成口算目標?我們“試編試用加法口訣 突破小學生加減計算的‘瓶頸的研究”課題組經過反復思考與實踐,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分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等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加法交換律、加減法的互逆關系、數的分解與組成等有關數學知識,將“10以內的加減法與20以內的進位加、退位減法”四張表共204道算式,整合為僅有45道算式的“加法算式表”,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夠運用加法口訣,來解決小學生加減法口算的問題。
這套加法口訣具有以下明顯特點:
(1)完整性:涵蓋了“20以內加減”的全部基礎口算;
(2)簡單:一共只有45句,每句都只有4個漢字;
(3)易記: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喜聞樂見,便于記憶;
(4)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師生既容易共同探究,又能解決學生加減法的口算問題。我們用一句口訣可以解決四道或兩道加減法口算題目,如五三想八,可以解決5+3、3+5、8-3、8-5共四道題目,如雙三想六,可以解決3+3、6-3兩道題目;
(5)與乘法口訣不易混淆:
乘法口訣中用“得”字,這套加法口訣中用“想”字;
乘法口訣中較小數在前,這套加法口訣中較大數在前;
乘法口訣中,諸如“3×3=9”為“三三得九”之類,加法“3+3=6”加法口訣中是“雙三想六”。
第三招——使用口算卡片
讓學生利用口算卡片來練習“20以內的加減”主要有三個步驟:
1. 制作口算卡片
教師根據小學生年齡及手部特點,使用耐磨的卡紙,制成長7~8厘米,寬3~4厘米的長方形卡片,每張卡片上只寫一道無等號無得數的口算題,例如7+8 、9-2。
2. 用卡片練口算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例如,學完10的加減,就可以把9+1、1+9、10-1、10-9等共18張卡片混合練習,可以采用個人單獨練習、同桌比賽、過關獎勵等多種練習方式,提升練習效果。
3. 引入撲克牌
當學生完成“10以的加減”與“20以內進位加”的練習后,就可以將“撲克牌”介紹給大家。將一副普通的撲克牌去掉J、Q、K,剩下1~10每種4張,及“大王、小王”共42張牌(“大王、小王”表示0)。先洗亂牌,再任意拿兩張,組成一道加法和一道減法算式進行練習。例如,拿到9和6,就可以組成9+6=15,9-6=3,利用42張撲克牌,將“10以內的加減”與“20以內的進位加”共 168 道算式無一遺漏全部包括進去,將娛樂工具變為學習工具,為學習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魯忠義,杜建政.記憶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