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 要 “互聯網+教育”對高等教育教學提出挑戰,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對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日漸成為教師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深入闡釋了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實踐性知識的增長、反思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路徑為: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師生共同發展;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創設個性化學習環境;培訓模式靈活多樣,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
關鍵詞 教師專業發展 高校教師 信息化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35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under the Theory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I Chunyan
(Xinji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9)
Abstract "Internet + education" challenges the teach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also plays a decisive role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Teac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urth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growth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flective abil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training path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is: changing educational ideas, developing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creating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raining mode flexible and diverse, and building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Key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韓愈對教師職業的詮釋。作為教師專業化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學者費朗斯·福樂(Fuller)編制的《教師關注問卷》。[1]隨著時代發展,我國教師的地位不斷提升。1985年六屆全國人大通過議案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教師節的設立反映了中國教育界以及社會各界對教師專業化的認同。1995年教育部頒布的《教師資格條列》以及2000年頒布的《教師資格條列實行辦法》啟動了教師資格制度的全面實施以及教師專業化的具體實踐。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學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著力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可見,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是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在教育教學水平上的不斷提高,是教師專業化的一個方面。具體說,是教師根據專業發展的目標與規劃,通過專業發展的活動和途徑,提高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觀念,從一個成長階段不斷進入更高成長階段的過程。[3]“互聯網+教育”的發展,MOOC、微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逐漸走入課堂,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出挑戰,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對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日漸成為教師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
1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內涵闡釋
1.1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
步入信息化社會,教師所具有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和學科知識已經很難滿足信息化教學的需要,教師還必須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將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融入教學實踐中,實現技術與課程的融合。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應用的普及,信息化教學能力已成為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成為教師必須掌握的重要能力。
筆者認為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教師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體現了教師能力結構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第二,信息化教學能力需要教師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依托信息技術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信息化教學能力離不開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等活動都要在一定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開展。
第三,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信息化教學進入課堂有利于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需要,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1.2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構成
1.2.1 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
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是在信息化環境中開展的,教師與學生借助教學資源開展的教學活動。即教師運用系統方法,以教與學的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各種策略和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績效的過程與方法。[4]宏觀上包括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整個課程資源的設計與開發;微觀上包括信息化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等。
1.2.2 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
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是教師將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付諸于教學行動中的具體操作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環境,幫助學習者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促進教學交互,指導學習者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深度學習與知識的創生。
1.2.3 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
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是在信息化環境中開展的,教師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檢測與調整的過程,包括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評價。教學過程評價,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大數據分析診斷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及時做好調整與反饋;教學結果的評價,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平臺開展教學測驗、終結性考試、勛章獎勵、在線投票等評價學生學習成果。
1.2.4 信息化教學管理能力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對教學過程、教師自我以及學生的管理。教學過程的管理包括利用技術進行課堂管理,利用技術歸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課程資源,管理課程資源,協調學習活動。對自我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管理能力、實施過程中的教學反思的能力。對學生的管理包括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施教學監控的能力,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管理能力。
1.2.5 信息化教學交流與協作能力
教師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學習者和同行開展教學交流與協作活動,形成虛擬學習社區,從而促進教學與交互。一方面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交流與協作能力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與教學互動,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協作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與同行的交流與協作,促進教師之間實踐經驗的交流、教師協作教學以及科研團隊的形成,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1.2.6 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
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創新教學,將新技術創造性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借助新的教學方式改善教學環境,改進教學過程,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這也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中的高階能力,是一個新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的標志。
2 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機理
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通過自身教學實踐選擇適合學生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手段,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展的。
2.1 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社會和教育的不斷發展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的專業能力中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伴隨著信息化教學走入課堂,教學的范式發生變化,信息技術拓展了教學的場域。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只限于課堂教學,在線學習、混合式學習、微課與慕課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學習者的青睞。教師不僅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學生實時交流,在教學科研方面與同事合作與交流,還能利用技術進行教學管理與創新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拓展其專業知識,在應用中提升其專業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信息素養還需要教師角色的轉變,逐漸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不斷豐富教師專業能力內涵,促進專業發展。
2.2 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增長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與信息化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的。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實踐知識的豐富和實踐智慧的提升。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利用技術支持學生個別化學習,從而實現因材施教。信息化教學也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教師應用翻轉課堂將學習資源拓展到網絡空間中,學生可以依托互聯網開展自主學習,可以自定步調的開展自適應學習活動。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和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創設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學支持服務。教師利用信息化平臺的大數據以及學習分析技術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實時管理評價學生學習進度與改進教學。教師只有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才能不斷的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增長與提高,從而促進其專業發展。
2.3 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反思能力的提升
教師的反思能力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教學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專業精神不斷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為教師教學反思的重要工具,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拓展其視野,幫助教師在實踐中反思教學過程的優勢和不足,進而達到教學創新與創生。教師通過觀摩優秀教師的微課、慕課以及信息化教學案例不斷總結經驗,獲取教師教學智慧的靈感,并將這些實踐智慧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通過反思對比,在實踐中提升教學藝術。教師將教學反思轉化為專業知識與能力的過程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職業認同感,增強教師專業精神,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路徑探析
3.1 轉變教育理念,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進入信息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變化,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的任何節點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每個人都可以是知識的分享者和創造者。“互聯網+教育”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發生轉變,教師要以建構主義、聯通主義教學觀指導教學工作。同時,教師也要重視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求教師將新技術應用于教學,創設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以優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才能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而我國高校學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總體水平不高,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沒有緊跟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上要有突破,首先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將“互聯網+教育”真正應用于教學中,使教師逐漸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課程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需要教師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技術,幫助學生探究性地學習,在學習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的應用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在理解中領悟新方法和新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變革和對自身專業發展的作用。只有教師在探究學習中理解了教學的內涵,才能將知識內化,重新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并將實踐性知識轉化到自己的教學行動中,不斷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
3.2 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創設個性化學習環境
教學資源建設是信息化教學的基礎和靈魂。伴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如火如荼,教育系統、各高校鼓勵教師建設優質教學資源。2018年1月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對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內涵式發展有積極作用。網上的優秀教師課件組成的教學資源庫,以及MOOC資源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享,教師能觀摩更多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有利于教師吸取新鮮的教法,更好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新媒體技術所創設的學習環境,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泛在學習、終身學習提供了條件。
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是構建學習環境的先決要素,同時也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在教學資源的建設上,首先,教師作為課程設計者要與技術人員相互協作,以教學團隊為核心發揮團隊成員中的各方優勢,制作出優質教學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學習需求。其次,各級政府、高校在經濟上的投入是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的保障。要努力使不同學習風格、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為學習者終身學習創造條件,教育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經費為教師建設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保障。最后,資源的有效應用是關鍵,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使用學習資源。教師要掌握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有援助的支持服務,創設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以便于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
3.3 培訓模式靈活多樣,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
首先,培訓要講求實效、切實聯系教師的教學工作實際,在行動中學習。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是有其內在規律性的,要根據成人學習的理論構建培訓模式,行動學習是以經驗學習循環為基本理論依據的專業發展方法,與教學實踐相聯系,以解決問題為中心。[5]在培訓中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培訓者幫助教師體會和熟悉新型的教學模式,親身體驗信息化教學給課堂帶來的效果,促使教師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其次,培訓模式要豐富靈活。可采取面對面培訓、個別輔導、e-learning、混合式培訓、學習者互相建立伙伴關系等方式,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方案。其中要重視校本培訓,校本培訓立足于學校的工作實踐,充分利用本校師資力量與資源,通過校內教育技術培訓、專家專題講座、成果交流展示會、公開課觀摩示范、校外學習交流等形式,有利于高校教師之間知識共享與交流協作。
最后,培訓中重視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6]面對面的交流容易形成一定的學習共同體,網絡環境中的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設計。在網絡虛擬學習社區中,網絡成員以交互活動作為其活動基礎,以知識共享與批判做為其學習方式。學習共同體的建立為教學交互帶來便利,成為教師繼續學習的一種方式,同時拓展了培訓的廣度。教師通過共同體間的信息傳遞、合作交流與競爭等方式,形成教師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圍,建構教師群體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圈,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7]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基金資助“‘互聯網+時代新疆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與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XJJG201725)
參考文獻
[1] 肖麗萍.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述評[J].中國教育學刊,2002(5):57-6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 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2018-1-31.
[3] 鐘祖榮.現代教師學導論——教師專業發展指導[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2.
[4] 張豪鋒,等著.教育信息化與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16.
[5] 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一個行動學習框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99.
[6] 王廣新,白成杰.網絡虛擬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67-71.
[7] 靳玉樂,殷世東.生態取向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與策略[J].教師教學學報,2014(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