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 要:有效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遵守教育規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成功地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特征表現為教學目標的立體性、教學過程的科學性、教學時間的高效性和教學準備的充分性以及教學反思的積極性等方面。
關鍵詞:有效;教學模式;特征;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10
作者簡介:吳 燕(1979—),女,湖南省芷江師范學校教研組長,講師,本科。
筆者承擔“學前教育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在開始階段采取包講到底的方法,導致學生存在被動學習的局面,教學質量不高。經過反思和專家指點,筆者采取了有效教學的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探索、發現、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學效果和質量也大大提高。通過有效教學,學生得到了發展,筆者的教學水平也獲得了提高,真可謂教學相長。
有效教學區別于無效教學和低效教學模式,有其獨特的標志和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立體性
“教育的真實目的是改變學生的行為,使他們能夠完成那些在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有效教學符合這一思想。它的目標是指向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有無發展和進步是對有效教學質量的規定,發展和進步的程度是對有效教學的把握。為此,教師在具體教學目標的制訂上,要根據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設立立體性的目標,即不僅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應包括情感、態度、品德方面的目標。如筆者在設定“學前教育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學到幼兒教育的知識技能,還要求他們情感態度上喜歡遵循禮儀行事。通過教學,我們達成了這些目標,學生得到發展和進步,此時,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教學是有效的。如果教學的目標不明確或者不全面,就會出現教學的盲目性,教到哪里算哪里,自然就會影響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二、教學過程的科學性
按照教學目的,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環節。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要明確自己扮演的角色,認識到自己只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指引學生自覺、主動學習,而不是學生學習的包辦者。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要,激勵他們自覺、主動、積極去學習,包括主動思考、探究、發現、創造,克服困難,堅持學習,并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只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習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和諧結合,教學才能取得有效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促進學生的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
(1)注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和學生的適配性。教學應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能力相適應,教師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知識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的基礎上,使教學內容能為學生接受、理解,并通過調整課的難度、進度,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以適應學生的水平。
(2)了解、關注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需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需要是學習的動力”,有效教學注重研究、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教師通過充滿熱情的教學,傳遞對學科、對知識的熱愛和投入,從而激發學生愛知識、愛學科、愛學習;通過解釋、發掘教學內容的意義、作用,引起和提升學生的興趣;通過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興奮、好奇,引發和強化他們的需要;通過開展生動和充滿挑戰性的教學,吸引學生并促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通過關注學生對教學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避免學生厭倦、走神和分心,從而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難,搞好學習。
(3)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因材施教。在班級授課條件下,教師的教學不應只面向少數學生,特別要避免只關注少數優秀學生、忽視差生,而應面向全體學生,重視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利,使每個學生從教學中獲益。在個別教學條件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優勢、特長,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進行指導,使他們都獲得進步和發展。
(4)幫助學生擺脫困難,克服學習障礙。在有效教學中,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困難,會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的障礙。教師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動機,使他們產生繼續學習的愿望,增強主動承擔提起學習任務的意識。同時,向學生介紹學習方法和策略,使他們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實現卓有成效的學習。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每堂課都有學生自學討論、探究的內容,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學時間。在《學前教育學》教學中,筆者一方面注重自己的精講,即準確清楚,簡明系統地講解秘書禮儀每一種語言、姿態的知識和技能要領,并準確用案例進行教學,使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引領和指導學生自學自練,使課堂教學興趣盎然,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技能形成好。現在全體學生都能按幼兒園教學要求注重自己的言行。學生的發展,證明教學是有效的。
三、教學時間的高效性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時間的掌握和利用,如講解不精、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導致學生沒有自學思考的時間。又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而沒有充分利用時間學習。事實上,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教學中高效利用時間是有效教學的又一關鍵。筆者認為教師高效利用時間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過程應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學內容及有關的師生互動上。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實施課堂管理并由此造成的教學中斷和偏離教學內容的閑扯都會占用、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應著力避免。
(2)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對學習更投入,增加他們的有效學習時間。
(3)通過事先制訂教學時間管理計劃、教學實施計劃、教學后評估時間利用情況來有效利用時間,及時消除導致浪費時間的因素。
(4)向學生灌輸時間觀念,并通過對他們進行學習指導,既增強他們的效率意識,又培養他們單位時間內的學習能力。
四、教學準備的充分性
充分的準備是指教師為確保自己所教課程乃至每一堂課的有效性而做出的精心準備或謀劃,這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教學的準備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常規性的備課,這是當前的準備;二是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提高。這是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長期儲備和準備,這是更重要的準備。
從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來看,備課是教學的首要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研究表明,教師授課前精心備課,事先計劃和組織好教學,可以減少授課中用在課堂組織和管理上的時間,使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學,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或機會進行學習,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由于是新上任的青年教師,無論任教哪一門課都要認真做好充分準備,向有經驗的專家或老教師請教,讓他們輔導學習和教學,使自己在教學中不斷進步,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并喜歡上自己的課。如“學前教育學”這門課程,每次上課之前,筆者總是反復鉆研有關幼兒園教育知識,練習有關幼兒園教學的技能,以便在課堂上更好地引領和組織學生學習。
充分的準備有以下意義:首先,教師在教學準備中認真研究了教學內容,明確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教師就可能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并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其次,教師若在教學前考慮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要等情況,在教學中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再次,如果教師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制訂了合理的教學計劃,對教學進行了全面的考慮,就可以減少教學時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更高的自信心和教學熱情,增強教學效能感。最后,教師在備課時,如果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或教學變異事先進行估計或預測,并考慮、計劃了各種不同的教學處置方式,那么就可以減少課堂中出現的中斷或騷動,保證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因此,一個成功的教師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而是花大量時間做教學準備。一堂課的課前準備時間可能遠遠多于課堂教學時間。充分的教學準備主要凝結在教師的教學計劃中,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的確定與闡述、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包括課堂生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編制以及教學方案的選擇等。具體包括在研究一門課程或一堂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的目標、重點和難點,籌劃開展有效教學的具體方式,如課的結構、采取的教學方法或師生的相互作用;設想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的策略。充分的教學準備尤其表現為在備課時對學生的研究,即研究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要求,研究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變化,研究學習的一般規律,關注不同層面、不同特點的學生。
五、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批判性的思維,以提高教學領悟能力和自身教學質量。反思活動是教育理念與課堂實踐之間的對話,它寄寓著教師專業成長的價值,滲透在教師實踐智慧提升之中;不僅促進教師分析問題能力的提升,也促使課堂成為有生命、有挑戰性的學習場所,為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提供了無限發展空間。因此,反思是一種意識,反思是一種能力,反思是一種習慣,它對整體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智慧引領,它對于教師主體性的釋放、創造性的提升、專業的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在反思中成長,能使自己真正成長為一名科研型、學者型的教師。
教學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尤其對于我們這些尚未入門的教師,更是一個永遠的學習過程。為了掌握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教學過程的規律,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即在教學過后,及時地對照教育規律和新課改的要求,反思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過程的組織、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學生發展的情況等,將其中重點放在反思教學過程上。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應放在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學習上,目的是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總結經驗教訓,力求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反思可以用“教學后記”的形式記載下來,反思后還應在新一輪教學中改正缺點和不足。
教學反思是一個主動發現自己教學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改進教學的過程,還是教師責任感的體現過程。筆者在教“學前教育學”之初,只注重課堂的講解和演練,忽視檢查學生在幼兒園中的訓練。經過教學反思,筆者認識到強調學生的言行舉止直接關系到理論知識的積累和人際交往及日后的工作,要求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練習技能,還必須堅持課后練習,以養成良好習慣。在筆者的指導和督促下,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課后,學生們都能自覺堅持訓練,在訓練中相互鼓勵,相互幫助,進步得很快。現在他們的站姿、坐姿、蹲姿等都做得比較好,尤其以彭XX、瞿X等學生更為講究,成為同學們的榜樣。
總之,有效教學從目標的確定到教學過程的組織及教學后的反思,都是圍繞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的。只有堅持有效教學,我們才能使學生進步和發展,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2]崔允漷,王少非.有效教學的理念與框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2):5-7.
[3]程 紅,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9(5):13-14.
[4]熊文中.新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教師如何作為[J].遼寧教育,2006(Z1):7-9.
[5]高慎英.“有效教學”的理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5(8):22-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