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書彥 汪冉 馮瀟
摘要:通過對武漢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現狀的研究,發現武漢市現有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起步較晚,主要通過開發地方品種的方式進行。針對目前武漢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存在的問題,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偏低,保護管理體制分散,保護缺乏文化內涵的挖掘等,提出了需要加大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建立統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制,深入挖掘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等建議。
關鍵詞: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管理體制;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15-012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5.03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Agro-cultural Heritage of Species
in Wuhan
LEI Shu-yan,WANG Ran,FENG Xiao,XIA Yan-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Through study on the agro-cultural heritage status of Wuhan spec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Wuhan is late and mainl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blems of Wuhan species at present, namely the low in the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species;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ck of min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protection, suggestions of increasing the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establishing a unifie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eply m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gro-cultural heritage of speci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pecies;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cultural connotation
自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期間提出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s,簡稱GIAHS)項目,特別是2007年中國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評為全球5個GIAHS試點之一以來,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在中國引起了一定的重視,相關研究不斷增多。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是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體,一般是指同人類進行農業生產、生活活動緊密相關的重要物質與非物質歷史遺存的綜合體系[1]。目前學界一般將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劃分為十大類,分別是遺址類、工程類、景觀類、聚落類、技術類、工具類、文獻類、物種類、特產類、民俗文化類[2]。其中物種類是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不僅有利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農業歷史文化,而且也是保護傳統農業特色,打造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對于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十分必要[3]。
武漢市位于江漢平原東部,地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武漢市良好的自然條件為豐富的農業物種提供了基礎。史料中有許多關于武漢農業物種的記載。在清代《武昌縣志》上就有關于洪山菜薹的記載:“味尤佳,它處皆不及”以及《黃陂縣志》中記載脈地灣蘿卜是黃陂的著名特產之一,遠在元代末年就形成了獨特的產品,在明代更被列為皇家貢品。民間有“塔耳崗的柿餅張家沖的棗,脈地灣的蘿卜俏如寶”的說法。有關蔡甸蓮藕的記載:“江村夜漲浮天水,澤國秋生動地風。高下綠茵千頃盡,新陳紅粟萬箱空”等。
武漢市現有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起步較晚,主要通過開發地方品種的方式進行。為了更好地保護、研究和利用武漢市農業物種優勢,本研究在摸清武漢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對目前武漢市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1 武漢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現狀
農業物種類是指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馴化和培育而成,并傳承至今的傳統畜禽和作物物種資源,主要以地方品種的形式存在。通過有關部門批準審核以地理名稱命名的產品,擴大地方品種影響力,實現對地方品種的保護。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制定并于2005年5月16日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2005年7月15日中國實施《規定》,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管理全國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另外,為規范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和使用管理,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農業部組織制定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范》,2008年8月8日發布與實施。武漢市現有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起步較晚,主要通過開發地方品種的方式進行。
1.1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規定》中所稱的地理標志產品(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產品范圍涉及中藥材、茶類、蔬菜、果品、糧油、家禽、牲畜、水產、酒類、傳統工藝品等多個品種[4]。
由表1可知,自2004年江夏梁子湖大河蟹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至今,武漢市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逐年增加。目前武漢市共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4種,蔬菜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最多,水產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次之。其中有水產類3種、蔬菜類6種、糧油類1種、牲畜類1種、果品類1種、茶類1種、加工產品1種。武漢市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主要分布在黃陂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最多。其中新洲區2種、江夏區3種、洪山區1種、蔡甸區3種、黃陂區4種、漢南區1種。
1.2 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根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規定,農業部負責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登記工作,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的審查和專家評審工作。省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申請的受理和初審工作。農業部設立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委員會負責專家評審。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類別有種植業類、畜牧業類、水產類[5]。
由表2可知,自2014年蔡甸藜蒿被評為武漢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至今,武漢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以每年新增1~2種的速度逐年增加。目前武漢市現有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6種,產品類別以種植業類為主,只有1種水產類產品。武漢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分布在江夏區2種、黃陂區2種、新洲區1種、蔡甸區1種。
由表1、表2可知,對比武漢市現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兩者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和相同點。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與國家標志地理產品存在重合。黃陂的脈地灣蘿卜以及江夏的梁子湖大河蟹既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又是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更加顯著。從時間上來看,武漢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起步時間晚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武漢市最早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請于2004年,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014年才起步。從數量上來看,武漢市現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4種,多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6種。從影響力來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更具特色一些,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更受廣泛認可,尤其是政府部門的認可,因此品牌影響力更大。
1.3 未被納入保護體系的地方特色農產品
除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外,武漢市還有許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地方特色農產品。這些地方特色農產品也具有評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潛力,也是武漢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3)。
這些地方特色農產品都具有一些共性,蘊含各種價值。即社會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研示范價值等,使得地方特色農產品區別于一般農產品。①社會經濟價值。這些農產品所具有的獨特產品特性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例如新洲蘑菇遠銷八方,出口歐美,新洲摘取了“全國雙孢蘑菇之鄉”“全國雙孢蘑菇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全國食用菌行業標準化示范區”等眾多桂冠。②歷史文化價值。這些農產品都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例如武昌魚就因為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游泳》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聞名遐邇。南北朝時代的大詩人庚信,在《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十首》詩中寫道:“還思建業水,終乙武昌魚。”唐代大詩人岑參在《送費子歸武昌》詩中寫道:“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③科研示范價值。這些農產品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通過良種提純復壯工作保障地方品種的發展。例如黃陂脈地灣蘿卜等地方品種種性退化嚴重,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6]。
2 武漢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和示范價值等。隨著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被社會認可,武漢市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斷推進,每年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都不斷增多,但是就實際保護效果而言并不理想。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以下問題。
2.1 保護力度偏低
1)地方品種消亡。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效農業在擴大糧食供給的同時也危及農業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高產品種的大面積推廣取代了更能體現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品種,使其逐步滅絕。為此政府通過地理標志認證的方式,擴大產品影響力保護地區物種。但是武漢市的地理標志認證起步較晚,雖然每年認證產品不斷增加,但是依舊有部分珍貴的物種類文化遺產還未納入認證體系。因為生產條件特殊或者產量不高、價格偏低等原因一些地方品種已經瀕臨滅絕。比如江夏的楊桐蘿卜已經很難在市面上看到。《武漢市志》中有記載土地堂楊桐蘿卜,以產地“楊桐”而聞名,早在明代晚期開始種植。它的特點是皮光澤、肉細嫩、涼拌脆、小炒香,作醬菜別具一種風味,曬干絲更是香氣濃郁,常吃不厭。當地人稱贊“楊桐蘿卜勝土參,香甜可口愛煞人”。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楊桐蘿卜年種植面積在千畝以上,總產達150萬kg,作為名優品種銷往武漢、北京等地。現在市場上的楊桐蘿卜已經被白皮蘿卜、春雪蓮、韓國白雪等品種取代。這些品種根肥塊大收獲期長,根形美觀根皮光滑商品性好,但是楊桐蘿卜卻具有更好的口感和更豐富的營養價值。楊桐蘿卜的消亡只是地方品種消亡的一個縮影。
2)政府認證影響力缺乏。對于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企業而言,標志的影響力決定了農產品生產效益。但是目前企業在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公共標志(登記證書)時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和提交一些材料。分別由質檢總局發布核準企業使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的公告,核發《地理標志農產品專用標志使用證書》按要求印制專用標志。由農業部做出登記決定并公告,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相關標識代表著獲得了國家的認可,可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產品收益。但是國家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還有待提高,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無法讓使用標識的企業達到預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