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才
摘 要: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病蟲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十分重要。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促進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順利開展。本文將從森林病蟲害成因入手,簡要介紹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并提出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與途徑,旨在提升森林病蟲害防治水平,提升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病蟲害防治;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作用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的質量。雖然我國近些年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進行應對,但是由于資金投入較少,加之技術措施相對落后,導致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須清楚認識到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森林病蟲害產生的成因
1.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重視度不高
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的人們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的意識水平還比較低,由于經濟比較落后,所以在這些地區的人們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的重視度不夠高,甚至在有的山村地區如果病蟲害發生的不是很嚴重,這里的人們也不會采取措施去治理,這種對森林病蟲害的危險性的認識,使得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長時間得不到重視。
2.缺乏系統的監控
我國地區幅員遼闊,一些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高,對于大面積的森林監控的技術還有待提高,這就使得在森林病蟲害發生前無法進行有效的預防,同時由于森林病蟲害發生之后的擴散速度較快,使得在森林病蟲害發生時無法以最快的速度去治理,由于監控的漏缺,所以當我們知道一個地方發生了森林病蟲害時,一般都是比較嚴重的時期,這就為后面的治理工作加大了難度與強度。
3.對天然林的濫砍濫伐
近幾年由于市場對木材的需求增加,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就開始對天然林進行大量的砍伐用以增加經濟收入,這就導致很多天然林數量急劇減少,尤其是一些粗壯的樹木大量減少,使得天然林的的質量也下降,病蟲害就趁機而入,侵蝕樹木。同時由于市場需要一些商家開始種植人工林,一些地方政府也為了彌補對天然林砍伐帶來的影響開始種植人工林,人工林的大面積種植使得森林植被比較單一,生態系統同樣受到破壞,這也易引發森林病蟲害。
4.病蟲害的傳染
研究表明,病蟲害的發生都是由其他帶有疫情的蟲傳染過來的,森林病蟲害就像人類的傳染病一樣,只藥發現有一個帶有疫情的蟲,如果不加以治理就會引發一場大災難,但是帶有疫情的蟲是很難發現的。所以對于新品種的樹苗產品一定要加以檢測預防帶有疫情的樹種進入造林過程中。
二、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有利于為森林幼株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的質量;有利于推動我國林業的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提高林業的經濟效應。
三、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加大宣傳,轉變觀念
加大對森林病蟲害的預防工作的宣傳,讓人們認識到森林病蟲害的危險,轉變人們的觀念,森林是大家的,保護森林安全人人有責,只有大家轉變觀念,齊心協力才能做好森林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2.建立健全相關監控體系
對于森林病蟲害主要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相關監控體系的建設,對于預防工作要投入資金購買先進的設施設備,使監測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森林資源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除了要加大資金的投入,購買先進的設施設備之外,還應該將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事宜,將森林病蟲害預防工作納入政府工作人員目標責任制中。
3.多種防治技術相結合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如果只是單靠農藥化學的使用,不僅花費成本高,而且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所以在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通常還會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進行防治,由于天然林的數量的減少,人工林的增多,森林的凈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因此通過調整森林結構來提升森林自身的凈化功能,從而減少森林病蟲害的入侵。
4.加強對種植植被的檢查
對種植植被的檢查是為了避免人工林資源受到病蟲害的侵蝕,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要從種子、幼苗的運送中進行監管從而保證進入種植區的樹苗都是安全和健康的,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預防要嚴格把守好第一關。同時與當地的種植環境和天氣狀況相結合,對病蟲害的出現進行判斷。當森林出現病蟲害時,我們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四、結語
綜上所述,病蟲害防治管理是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工作,應重視病蟲害防治方法及手段,不斷創新和變革現有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正確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預警體系,進而提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促進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蘇紅剛.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綠色科技,2015(11):165-166.
[2]劉洪喜,李海山.淺談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民營科技,2015(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