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輝 郭心毅
摘 要 有效學習是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化教學的關鍵,也是體現我國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方面。運用質化研究方法,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因素,提出實現學生有效學習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 有效學習 質化理論 影響因素 指標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轉變。要落實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就需要探究有效學習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化教學中,學生的有效學習成為推進教育改革和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本文運用質化研究方法,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對象進行調查訪,基于所獲取的數據,分析影響有效學習的關鍵因素,進而探討實現學生有效學習的路徑和方法。
1 有效學習及其產生的條件
學習是“學”和“習”組合而來,“學”指的是看和模仿,獲得知識,而“習”是溫習和鞏固知識,學習即為獲取知識并掌握運用知識的過程。在教育領域中,一般認為學習是人類個體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1]有效學習是在現代個性化教育中提出的,學者們認為除去教師、教法、教材等客觀因素外,學習的有效性還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特性和習慣。何奎蓮[2]認為有效學習是學習者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優化學習環境,選擇有效的學習內容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以達到學習目標、獲得自身發展的學習活動。楊勇[3]提出有效學習是學生積極參與并高效率地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和培養情感,在多方面取得進步的學習活動。陳吉利等[4]則認為有效學習主要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探索和研究,發展自己創新思維的學習,即經驗、思考、活動和再創造。目前,針對有效學習,研究學者們尚未給出統一的概念,對有效學習的解釋大多從學生參與學習的角度給出,并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越高,學習花費的時間更少且效果更好。
與此同時,國內外學者還對有效學習產生的條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美國著名學者Tyler認為,有效學習產生的條件包括:積極的學習動機、清晰的學習目標、互動式的學習方式、適合的學習任務及練習、適當的時間安排、促進學習遷移的情境、鼓勵性的及時反饋等。[5]鮑銀霞[6]認為有效學習包括內外兩方面的條件,內部條件包括學生對學習內容主動加工的心理傾向和實踐活動以及學生具備現行學習所需要的知識準備和經驗基礎;外部條件包括家庭的教養方式、學校和班級的管理方式、同伴之間的相互交往的特點等。綜合國內外學者針對有效學習產生條件的研究情況看,普遍認為有效學習應該包含內外兩個方面的條件因素。
2 影響有效學習關鍵因素的質化研究
在現代個性化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有效學習成為影響知識技能獲取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考慮如何構建有效學習模式,但是對具體的有效學習影響因素并未給出較為透徹的分析。由于影響因素難以通過量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和考量,因此本文基于質化理論來研究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
2.1 研究對象和方法
質化研究以隨機抽樣深度訪談形式獲得調查信息,并遵循信息飽和性原則,[7]也就是說,當隨機訪談不再能獲得新的信息時停止抽樣。在本文研究中,以高職院校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者為對象,共對27位研究對象進行了訪談,其中學生14人、教師9人、教學管理者4人。
2.2 研究過程
參考現有研究中針對有效學習內外兩方面條件的分析,本文研究設計了考量研究對象有效學習開展情況的訪談提要及其流程(如圖1所示),以確保在訪談中全面獲得受訪者對有效學習認知的相關信息。為了避免遺漏或忽略有價值的信息,在訪談中并沒有采用結構化訪談方式,訪談提要僅作為過程參考,根據訪談情況對過程進行調整及信息深度挖掘。
在訪談結束后,通過以下步驟對資料進行整理和編碼分析:第一,領會受訪者對有效學習的看法和觀點;第二,根據原始訪談資料,錄入文本信息;第三,對文本資料進行編碼整合;第四,研究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因素。
2.3 研究結果
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整理及數據分析顯示,有21位受訪者認為內在因素是影響學生有效學習更重要的因素,5位受訪者認為外在因素更重要,1位受訪者則表示不清楚。在對有效學習的觀點進行描述時,受訪者更多考慮學生自身的特征和習慣,而這與有效學習概念相似。綜合相關研究結果,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具體可歸納為表1和表2。
3 基于質化理論的高職學生有效學習路徑思考
根據質化研究理論,我國高職學生有效學習因素主要包括“學”和“教”兩個方面的因素。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從而有利于我國教育的發展。結合上述質化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高職學生有效學習的實現和提升。
3.1 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在有效學習觀點中,一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認知的過程,要學生通過自我的能動性獲取并熟練掌握知識,通過思考和實踐運用創新能力,構建自我的知識體系結構。質化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主導著其學習的有效性,也就是學生學習的態度、動機、情感、興趣以及獲取知識的能力、策略、方式影響著其學習的效果。因此,要促進有效學習,必須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加工知識的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愿意學習并主動學習。
3.2 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
教和學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他們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學生即使具有較好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學到多少,能夠學會什么,也離不開教師正確的指導和教授。由質化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影響有效學習的外部因素圍繞著教學的目標、內容、方式和反饋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展開,而這些活動都與教師密切相關。教師的職業道德、知識技能水平、教學能力等都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因而,全面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并愿意為教學付諸努力,幫助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才能夠研究、分析和設計出更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模式,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
3.3 促進教和學的有機統一
質化研究的結果還表明(如表2所示),教和學共同促進著有效學習的實現,將兩者有機整合起來,當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達到高度匹配時才能形成更具有實際效果的教學整體。諸如,有效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對新知識接受程度的基礎之上的,教師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特征;有效學習是建立在教師指導和學習反饋基礎之上的,學生學習策略的制定需要參考教師給予的策略模式。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活動設計中需要同時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明慶華,谷木榮.有效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J].中國教育學刊,2015(5):32-36.
[2] 何奎蓮.構建有效學習的舞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88-91.
[3] 楊勇.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的方法和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3):20-25.
[4] 陳吉利,黃克斌,楊斌.有效學習模式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12-13.
[5] 宋曉曼.有效學習理念下的翻轉課堂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15.
[6] 鮑銀霞.有效學習發生的條件及其對教師教學的要求[J].教育導刊,2005(9):14-16.
[7] 李霞,徐軍娟,陳勝男.提高教務管理工作質量的質化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