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
摘 要:“對話教學”是一種依托于師生之間彼此信賴、彼此尊重的教學方式,具有師生關系上的民主平等,教學過程上的參與創造,教學內容上的認知生成和教學方法上的啟發誘導等特點,它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生聽”這種對立而又封閉的教學模式,強化了學生課堂主人翁的地位,是對舊的教學方式的革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通過有效地構建“對話教學”模式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把教師的職能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課堂活力,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對話教學”;課堂;運用
一、對話教學的定義及特征
(一)“對話教學”的理論淵源
“對話教學”并非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有著先進的理論依據。“對話教學”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開創的“啟發式教學”和蘇格拉底倡導的“產婆術”。我國學者劉慶昌教授在《對話教學初論》中說道:“雖然一個新的時代會使教育精神的內涵獲得極大的豐富,但我們相信,‘對話將會發揮他在當代教育以至未來教育中的價值。作為學校教育主要途徑的教學必然會與‘對話聯姻,從而生成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我們姑且稱之為對話教學。”
(二)“對話教學”的特征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對話教學”注重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教學從一元主體走向了多元主體,通過師生間民主、平等的對話與合作的過程來建構知識體系,促進彼此間心與心的交流。“對話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與學生要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學生有了自己的發言權,既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又可以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師生之間可以討論,可以探究,雙方在彼此信任中展開交流,接納對方,以平等對話以及合作的形式達到師生情感心靈的默契溝通,培養學生用評價鑒賞的眼光品讀作品的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二、當前小學語文“對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對話教學”備受廣大教師的重視,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因教師知識水平、思維觀念、環境影響等原因,對“對話教學”的理解千差萬別,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對話流于形式
目今,不少教師認為“對話教學”就是師生之間的滿堂問答,課堂上大問套小問,一問接一問,或者,教師事先預設好問題的答案,然后通過問答的形式誘使學生往這個答案上靠攏,以求認識的完全“統一”。例如,有的教師在教《黃山奇石》時與學生有這樣的對話:黃山在哪里?你登過黃山嗎?你們想不想看一看?于是學生開始五花八門的回答,教師也順勢地打開多媒體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的課堂,乍看起來學生發言踴躍,其實不過是停留于熱鬧表面的貌似對話的言語形式,這些問題沒有辦法使學生的個體感悟與文本意義相通相融,根本沒有自主和求異思維的空間,更不用說碰撞出創新火花,因此這種流于形式的所謂“對話”,實際上是對對話精神的最大曲解。
(二)對話缺乏民主
“對話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溝通實現教學目標。此過程需要雙方的溝通與理解,給予學生自由學習、民主發言的機會。但在實際教學中,較多教師把對話簡單地理解為課堂上的師生問答,教師主宰型的對話普遍存在。很多課上我們會看到,老師問一個問題,如果學生的答案與老師的預想有距離,我們就會聽到那位老師說:“你坐下再想一想。”也有的會說:“有哪位同學還有不同答案的?”亦或者不斷地“啟發”“誘導”“暗示”,直到把心中的答案從學生嘴中“摳”出為止。這算不上“師生對話”,充其量只能叫“師生問答”,這種課堂現象并非少見。
三、建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對話的策略
1.與他人對話——合作性學習
《禮記·學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小學語文“對話教學”重要內容。其最有效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始終處于互動交流的狀態之中,他們同是對話的主體,又是對話的主人,同學之間則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情感、共享個人的生命體驗。
2.與自我對話——反思性學習
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去感悟,多思考,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積極地去開展自我對話,通過與內心深處的另一種價值取向、情感態度、思維方式進行交流溝通,體驗漢語文學的內容豐富性和情感復雜性,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更重要的內在作用是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品格,能夠獨立自主對課本知識展開思考,從而構建起自身的思維模式和認知結構,逐步養成反思習慣,提高學習質量。因此,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我對話,是一種人文意義上求美的對話。
3.與生活對話——實踐性學習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生活的教育和指導作用更甚于課本對人的改造,因為前者更生動、更直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把語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實踐中用語文,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總之,“對話教學”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獨語狀態,它作為教學的又一新理念,充滿了把學生從被動世界中解放出來的人文情懷,使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積極主動、更為獨立自主的學習方法,同時,也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創造了一個自由的空間,借著對話的過程擴展學生生命體驗的廣度和深度,釋放學生的潛能,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達到教育的最本真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保羅·弗萊雷著,顧建新等譯.被壓迫者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沈小碚,鄭苗苗.論對話的時代特征[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