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煥珍
關鍵詞:語文;教學;實施;勵志;教育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當前我國中學生出現的一些狀況令人擔憂。
例一:某市一名高中生,家庭條件優越,她從小學到中學成績一直優秀。高二時,她喜歡上一名男生,并向這位男生表白了愛慕之情。那名男生以兩人還小為由,委婉地拒絕了她。她經受不起這“失戀”的打擊,竟憤而自殺。
例二:一個外語成績在多年統考中始終名列全校、全縣、全區第一的女學生,考上了北京某外國語學院后,在強手如林的新環境中,該生再也與“第一”無緣,只能排全班七、八名之后。多年來一直擁有的榮譽、贊揚離她而去。于是她氣餒、自卑、沮喪、痛苦,整天怨天尤人,郁郁寡歡。終于,她從教學樓上縱身跳下,自殺身亡……
另據北師大心理研究部的一次調查表明,當今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存在著自卑、厭世、怕苦、怕難等心理問題。因此,通過適當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勵志,是喚醒一個人的內在創造力。唯有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力量,用心靈體驗總結出的精華,才是一個人真正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
學校進行勵志教育的途徑主要還是課堂教學,但僅憑思想政治課是遠遠不夠的,相比較而言,語文課在進行勵志教育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優勢。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能激活學生的生命能量,喚醒學生潛在的創造熱情,幫助學生解除由于成長和學業而帶來的愈來愈多的“心結”,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利用語文閱讀教材,通過以下途徑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大多蘊含著人生觀、世界觀、人情人格等方面的情感,這是我們實施勵志教育的很好教材,教師應努力挖掘這些課文中存在的潛能,在教學課文的過程培養學生勇敢、樂觀、自信的品質。比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在教學《生命的意義》一文時,就可以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寶貴,進而珍惜生命。
勵志教育的目標能否設立及其內容如何,是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教師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既不要因重視不夠而錯失良機,也不要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同時,教師還要做一個有心人,及時發現有“心結”的學生,在課堂教學允許的情況下“對癥下藥”,從而使學生的“心結”及早排除。
每個班總有部分讓老師頭痛的學生,主要是他們的基礎不牢固,導致沒有學習的興趣,甚至違反班規校規。家長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育還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這樣,老師就應該因勢利導,發揮語文閱讀教材的優勢,讓學生在《扁鵲見蔡桓公》中進一步分析蔡桓公的藝術形象,分析蔡桓公死亡的原因。這樣,學生通過自我反思的結果,有時比嚴厲地批評他還強得多。
有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高三后就驕傲起來,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考試沒問題,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因而對老師和同學就顯得看不順眼。針對這種情況,我私下找個別人聊天,分析《秋水》中河伯的性格,分析《失街亭》中馬謖的形象,教育他們要虛心,要認真地學習各門功課,放眼未來,確立長遠目標,樹立遠大理想,精益求精。
二、優化教學情境,營造積極情緒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一個人的行為總是伴隨著情緒進行的,情緒常常影響著行為效果,而積極情緒可以轉變為極大的學習動力和專注持久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個學生想舉手回答問題卻又不敢,常常是舉起又放下,遲疑不決;教室里有一個被老師遺忘的角落,一名處于老師注意范圍之外的學生,他會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做起“白日夢”。產生這些情況的原因是這些同學對課堂沒有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對課堂教學并沒有保持積極情緒。教師應該鼓勵、關心這些學生,營造積極情緒,使每個學生都樂學、愛學、急學。
語文教師要想圓滿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需要從形象上變冷若冰霜為滿面春風。因為沒有學生愿意接受板著臉孔的老師,真誠的微笑是教師敬業愛生的內心外現,和藹鼓勵的目光是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教師的微笑可以消除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可以鼓勵學生把內心的見解表達出來,變課堂教學的“一潭死水”為“一股活水”;教師還需要從語言上變枯燥乏味為充滿激情。教師范讀課文的目的不只是把記載課文的視覺符號變為聲覺符號,而是要溶進人物形象的感情,課堂上的常規用語更應使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愛護和尊重。對于學生的回答,無論對錯,教師都應加以肯定和贊揚,讓全班同學都以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為榮,從而創設活躍的課堂氣氛。
三、鼓起學生的自信心,敢于超越自我
人人都有不如意,不能成大事的人總是看到自己的弱點,因而一生都不會發生重大轉變;能成大事的人總是善于正視自己的不足,想方設法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多數學生到了高三,都存在弱勢學科,學習一直努力卻沒取得好成績,有的學生就會因此產生放棄該門學科的念頭。這時,老師就應該有目的地教育他們,要像愚公那樣,不怕困難,下定決心,迎難而上,永不放棄。讓他們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肯吃苦,才能獲得三年“長征”的勝利!
作為學生,只有客觀地審視自己,了解自己,從容面對挫折,才能摒棄沮喪、自卑的消極情緒,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現在的中學語文閱讀教材中,就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鮮活的例子。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序》等課文,文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或多或少地觸動著學生的心靈,健全著學生的人格。
我在教學《我與地壇》一文時,我讓學生列舉古今中外許多名人成才的事例,通過對課文和這些事例的分析,讓同學們懂得艱難困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塑造人的品格,從而增強對逆境成才的理解,為今后在人生的暴風雨中勇敢搏擊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總之,中學語文教師要很好地利用課本,忠于教材,在分析課文人物形象的過程中讓學生自我反思,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和諧的課堂教學中力爭取得理想的成績,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陣地上力爭結出勵志教育的新碩果,為學生步入美好的明天鋪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