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建峰
摘 要:在新課標的不斷滲透中,當今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加以重視,并且要進行全方面的提高與培養,這不僅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效拓展起著積極的促進和完善作用。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數學要從小學打好堅實的基礎,數學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大腦思考問題的方式與過程,是學生面對問題的時候通過大腦自主理解并解決問題的一種解析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作為教學大綱的基礎和核心,并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解析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很好地對問題進行理解和分析,將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運用到實際的數學學習之中,對學生的想象力空間和思維創新能力進行很好的培養和拓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具有很好的觀察能力和較強的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對問題的解決能力。
一、數形結合,簡化學習難度,加強思維深度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中,數形結合屬于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培養小學生去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學會運用有效方法對知識進行轉化,把復雜的知識簡易化,在這個知識的轉化過程中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把抽象的知識進行形象化處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數量關系和空間結合的形式進行推理論斷,積極引導學生利用有效的圖形,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和形象化。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實現數量關系的轉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相對較為枯燥繁瑣的數學問題。例如,面點師一次做了50塊方糕,第一個人買了12塊,第二個人買了18塊,還剩了多少塊?教師此時可以引導學生以圖形的形式把道數學題列出來,學生可以先從50塊方糕中拿出12塊,然后再拿出18塊,多數學生都可以列出以下兩種算式:其一50-12-18=20,其二12+18=30,50-30=20。再如,停車場停了15輛汽車,開走了4輛,提問:原來有多少輛汽車?在做這兩道數學題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通過數形轉換來解析,通過畫圖的方式來簡化題目,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的方法,使學生懂得運用圖形對數量關系的直觀表達,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兩種題的解法。
二、借助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許多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小明去買筆記本,一本是一元錢,問4本是多少錢?或者是4個小朋友去水果超市買蘋果,每個小朋友都買了兩個蘋果,問4個小朋友一共買了多少個蘋果?類似這種類型的應用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到生活中體驗一下,印象會更深刻,學生在日常生活勞動中逐漸獲得了知識,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一舉兩得,同時也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提高了掌握新知識的效率,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化,讓需要想象才能理解的問題更直觀化。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教學方式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以此引導學生把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閱歷,也深化了小學生的思維深度,促進了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和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巧妙構建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受小學生心理和年齡的影響,小學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相對比較困難,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理解數學題目的含義,教師要通過積極的引導,并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目標選用正確的教學思路,在課堂實踐中巧妙地構建課堂教學情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小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積極地參與到數學的教學實踐中,充分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小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來引導學生學習圖形知識,激發學生自我探究的心理,比如,教師在教授小學生認識圖形的時候,可以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的實物進行輔助教學,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直觀的數學知識,例如學生的文具盒、體育課上的足球、小學生喜歡玩的魔方等,教師結合這些實物對學生進行圖形認識能力的引導,會達到很好的教學實踐效果,逐漸拓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正處在思維發展的初級階段,教師正確的引導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對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拓展與培養,不斷地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參考文獻:
[1]張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7(47).
[2]楊紹榮.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