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候淦 張鈺
摘 要:小學本身就是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最初的階段,無論是班主任班級管理水平,抑或是其對于學生的管理能力都會直接對小學生今后發展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保障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就以人為本理念的有效應用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以人為本理念;小學;班主任管理
“以人為本”這一理念本身就是從我國傳統文化之中走出來的,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與沉淀,也是當前現代社會核心價值觀之一,尤其是在教育體系之中更是受到了較多的關注與應用。小學生年齡較小,班主任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也就相對較為困難,而遵循以人為本這一理念進行管理,本身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管理,和當前素質教育理念也不存在任何沖突,也正是因為如此,以人為本理念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以人為本這一理念本身就是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在管理過程中關注學生成長與需求,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以及鼓勵,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引導過程中樹立起較為良好的學習觀及三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以及班級管理之中。就目前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現狀來看,受應試教育環境所影響,現如今依然還是會有教師過分重視學生成績,在管理過程中沒有注重對學生的關系、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而不僅無法起到較為良好的管理效果,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則能很好地改善上述問題,因為有效地應用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必然需要教師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進而遵循核心思想來對學生進行管理,真正做到關愛、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班級管理之中,最終真正實現小學班主任管理的目的,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二、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措施
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和諧輕松的班級氛圍
小學階段作為義務教育初始階段,也是學生學習最為關鍵的一個時期,同時也是兒童最難接受的一個時期,因為學生還是剛步入小學,還尚未能形成習慣。在這一過程中,要想有效地發揮出以人為本理念的價值,教師首先一定要構建出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和諧輕松的班級氛圍,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促進學生個性化進步與發展。而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實施:首先,教師在管理過程中一定要認真、關愛每一位同學,以此來形成較為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班級氛圍,真正和每一位學生拉近距離;其次,對于學生在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幫助解決,通過這一方式來讓學生意識到教師是值得信任的;最后,積極實施豐富多樣的班級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讓學生在班級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班級凝聚力。
2.開展民主科學班級管理,在平等的環境下進行引導
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在班主任管理中的有效應用,還應該貫徹到班級管理過程中,在班主任管理過程中積極開展民主科學班級管理,通過平等的班級氛圍來對學生進行管理。對于這一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其一,教師在選拔班干部的時候,可以使用民主選舉的方式,以此來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其二,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構建班主任管理小組,通過監督與反饋的方式來確保班干部權利行使的合理性;其三,班委可以組織班級成員來共同制訂出班級管理以及實施計劃,同時成立起相應的監督小組來落實各項班級管理工作,以此來進一步提高班級成員的成就感;其四,引導班干部分工班級日常工作,這樣就能讓班級成員都有事可做;最后,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也需要和學生處在平等地位進行管理,適當給出建議和指導。
3.實施個性化評價體系,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要想得到有效應用,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還應該要注重實施個性化評價體系,以此來促進學生自主化發展,讓學生主體地位能夠得以最大化發揮,而教師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自身引路人的作用,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與進步,在小學學習過程中真正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這一點,首先,教師可以積極實施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題班會,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消除學生內心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其次,在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詢問學生想法和意見,讓學生樹立起較為良好的主人翁意識,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價值;最后,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引導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讓學生在實踐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進一步深化班主任管理思想與內容。
綜上所述,小學生本身就是祖國的花朵,也是國家今后發展的關鍵與未來,班主任對于小學生本身就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則能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明和,孟繁麗.淺談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J].未來英才,2017(23).
[2]徐文魁.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探究[J].中華少年,2017(31):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