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行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使得道德與法治教育邊緣化現象十分嚴重。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與發展教育中進行生活化教學。本文對初中道德與法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回歸;生活
由于教育過程沒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受影響。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道德與法治教育沒有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通常是以教材為中心,直接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講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將生活元素融入進來,使得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判斷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升。而學生雖然能在課堂上學習到較多的理論知識,但卻無法靈活的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德與法治教育會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不利于學生素養的提升,還容易使學生失去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比如,在“理解權利義務”的教學中,教師講解到政治權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權利等知識,雖然講解的內容非常多,也很全面、細致,但是由于沒有將這些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會感覺到十分枯燥,也容易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不利于學生的記憶。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沒能和家庭教育實現協調統一
長期以來,初中生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學校,學生的家庭很少參與其中。實際上,學生的道德品質最開始形成于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但是,許多家長都只注重學生智力的開發,而不太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使得學生或多或少的會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質。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時,需要先糾正學生的不良品質,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再教育,這就會加大學校教育的難度。并且,學校與家庭對學生進行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并不統一,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比如,學校教育學生要獨立,要自己想辦法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當學生回到家中,諸如洗衣服、打掃衛生、收拾自己房間等事情本應該自己完成,最后卻被父母代勞,反而會讓學生養成好吃懶做的不良習慣。
二、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的策略
(一)進行生活化的新課導入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知識主要來源于生活,要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就需要在導入新課的時候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引導學生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比如,在“維護公共利益”的教學中,教師可在正式上課前,展示一組圖片,而這些圖片正是學校學生主動維護公共利益的體現。在周末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到周圍公園撿垃圾、維護公共秩序、為游客提供導游服務等;在寒暑假的時候,學生自愿到敬老院關愛老人、幫助老人打掃衛生和洗衣物等。這些都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以此來導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學生將這些內容與實際要學習到的課本知識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
(二)進行生活化的案例分析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可適當的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應選擇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通過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場景進行分析,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能強化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揭開情緒的面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出以下案例:清晨,小華要騎自行車上學,卻發現輪胎被別人扎破了,他很生氣。結果上課遲到,被老師批評一頓,感覺很委屈。第一節上英語課,老師告訴他由于初賽發揮不好,他失去了參加自己向往已久的奧林匹克英語競賽的資格,這讓他更加懊惱。課間,心情不好的小華一腳踢倒了學校的垃圾桶,被值周老師抓個正著,讓他后悔不已。放學后,他騎車心不在焉,一不留神摔倒了,剛買的褲子也被刮破了。這一天真是倒霉,讓他的心情壞透了!在給出案例后,教師A可讓學生分析小華在這一天中都表現出哪些情緒,這些情緒能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也會遇到這些事情,以此為案例,能讓學生感同身受,使學生理解得更加透徹。
(三)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動
讓學生開展一些生活化的探究活動,能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還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完成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去領悟道德與法治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在“法律在我們身邊”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自己日常生活中都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識,如司機開車闖紅燈是不遵守交通規則,不但個人素質有問題,思想上也存在不負責的問題,甚至是違規的不良行為,即結合生活的事例,我們要學會如何用這些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利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以通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來分析,也可以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作為對象來分析,總結出其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識。如小梅的爸爸在網上給小梅買了一個玩具作為新年禮物,收到后卻發現玩具是損壞的;陳阿姨騎自行車上班,被小轎車碰撞而受傷等。將學生自己及周圍發生的事情作為探究對象,能激發出學生的探究熱情,還能強化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教學資源的多元化發展,是現代教學體制的重要要求。因此,教師可進行生活化的新課導入,引導學生對生活化的案例進行分析,并讓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從而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夠主動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金燕.立足于生活——上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J].考試周刊,2017,(86):105.
[2]唐德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方法探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191.
[3]何潔玲.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9):58.
[4]于全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情境的應用[J].速讀(下旬),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