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社會在進步,科技在飛速發展。因此,孩子們的見識也隨之逐漸廣闊起來,他們開始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面對著孩子們的發展變化,很多教師都感嘆到:如今的學生是怎么了,成績一屆不如一屆,管理更一屆比一屆難了。作為學校的校長,我陷入了深思:是啊,孩子們是怎么了?
為了弄個明白,我對本校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在五年級學生中,留守兒童占年級總數的26.8%,約全年級的1/3。另外,據各班主任反映,這些留守兒童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上都有明顯的缺失。如:自卑、盲目反抗、品德行為違反常理,有逆反心理、行為表現較偏激等問題。因此,這些留守兒童成為了老師的“寵兒”,辦公室的“常客”。通過對問卷內容的分析研究,我總結出了原因:
第一,監護的現況造成家庭教育的脫節。
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這是隔代監護。這種監護方式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老人與孩子有無法逾越的代溝,難以與孩子溝通。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是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第二,缺失父母的關愛引起情感的饑荒。
首先,漫漫留守歲月使一部分“留守兒童”的親情觀念日漸淡薄。例如五年級其中的一個“留守兒童”寫的作文《我喜歡》,讓人感受到一股從字里行間是讓人心酸的思念和自卑。作文中寫道:“我不喜歡過節,因為每次過節同學們都會興高采烈地與家人慶祝,而我的家人卻沒有團圓,不過我不在乎,沒有他們的日子我想干什么都沒人管。我喜歡自由。”據此,我們不難體會到,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
其次,“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
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家庭教育,使得這些孩子在生活上、學習上、性格上、心理上、行為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理性的分析后,我們認識到了必須把他們放在心上,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感受到家的溫暖,享受校園生活的快樂,所以我們在引導他們時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讓他們在關愛中感受溫暖
在教育中,我們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征,正視并尊重學生閉鎖性的心理特征,跟孩子們坦誠相見,增強親和力,多鼓勵,多賞識,創設和諧的人際交往環境,給他們一個溫馨、和諧、有力量的集體。開展各項活動,在各種活動中既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成就感,更讓他們體會到同學之間的友情,家庭以外的溫暖。用時間和耐心跟他們交談,讓他們在自由、快樂的學習生活中親近老師,把老師當作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從而解開學生閉鎖的心結,消除膽怯、孤僻、抑郁等不良心理。在教育學生時我們做到要求與自愿相結合,說理與商量相結合;嚴格與寬松結合,形成嚴中有愛,愛中有嚴。正確對待學生的犯錯誤,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寬容地對待他們的“超越性”,鼓勵孩子個性發展。給他們的思想、心靈的騰飛,留有一塊天地,使他們在成長中更多地擁有一份自由。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民主與平等的“雙向主體”,既要有母親般的慈愛,又要有朋友般的真誠,同學般的友情,兄長般的交往。作為校長,我倡導全體老師共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做最好的自己》《第56號教室》《好老師在這里》等書籍,讓老師加強師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時時、處處以身作則,以良好的行為習慣來影響學生,用人格魅力塑造留守兒童美好心靈,讓孩子們感受到師愛的溫暖。
二、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溫暖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環境和實踐活動中慢慢形成和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學校創造了條件,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教育活動。如指導留守兒童每月給父母打電話、寫信;“感恩父母”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展了細致到洗臉、刷牙、洗腳,作息習慣、就餐習慣的生活競賽和挑戰活動;與家長的親情交流的主題活動等,讓學生明白,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父母一直關注和愛他們,老師也像他們的父母一樣關愛他們,讓孩子們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感受溫暖。
三、讓他們在親情中感受溫暖
沒有父母在家呵護的留守兒童,有的和祖(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有的住在親戚朋友家,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兒童十分溺愛,造成兒童放蕩不羈。親戚朋友,面對他人的孩子,管與不管都感到為難,造成教育空檔。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兒童能養成良好習慣,得到健康發展,只要能做到不出大的問題就已經不錯了。所以我們學校針對這種情況進行家訪,對比較特殊的學生建立個人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家的情況,與他們現有監護人進行交流,授予他們家教的方法,讓這些兒童能夠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只有學校和家庭教育同步,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也只有監護人善于和兒童交流溝通,孩子們才能感受到親情,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進而對監護人產生依賴性和信任感,讓他們從中找回失去的溫馨和安全感,同時也讓他們合理地調整好心理狀態,積極地投入到家庭活動中去找回自信和享受快樂,在親情中感受愛的溫暖。
總之,孩子的成長需要有正確的思想引導,需要關愛,需要呵護,需要真情,需要鼓勵,需要交流。就好像一支鮮花開放需要陽光、水分、空氣一樣,缺一不可。讓我們傾注“愛”,把留守兒童放在我們心上,為孩子們創造更美好的成長環境,我們相信:用愛和細心雕琢孩子的心靈,定能讓其成長為光彩奪目的至寶,而這一切的形成都有賴于我們教育工作者——時刻把孩子們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