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麗
(鄭州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一)穩定的速度與節奏。在進行奏鳴曲的演奏時,對速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者需要用一個和音樂風格吻合的速度來進行完美的演繹。貝多芬的奏鳴曲都是帶有古典主義特色的作品,所以在演奏時,應該用偏平穩、頻次均衡的速度來完成,杜絕隨意發揮的現象。當然在對作品中部分帶有自由節奏的段落來說,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相對自由的方式,在比較小的范圍內施展,而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A 大調奏鳴曲op.2 no.2 中第48到58小節,有漸慢的表情記號存在,而且在維持了若干個小節后,又忽然回歸原速。此時,演奏人員就能創造性地發揮一下各自的技巧和情感體悟,只是,在表現時,需要把握適度原則,以免干擾貝多芬的原有風格。
(二)力度的起伏。從對貝多芬的奏鳴曲進行彈奏的過程中,很容易引發操作者的情緒波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作品感染力強,在譜例中也能發現這一點。貝多芬奏鳴曲的力度強度相對較高,在譜例中也標記著許多力度記號,因此演奏者需要據此進行恰當表達。也正是因為對力度的控制和波動演繹,使得貝多芬的奏鳴曲帶有明顯的氣勢和巨大的感染力,從而給人的內心帶來震撼。演奏者為了使力度收放自如,必須調整身體各部位的發力情況,使得肩膀,手腕和手掌等能協調配合,比如在演奏和弦時,要求人的觸鍵整齊,由手掌進行支撐,把肩膀以至整個身體的力量都聚集到指尖部位。在演奏偏弱的和弦時需要保持細微態度,對手指進行高效控制,以免用力過猛,導致弱音、強音的區別不明晰,削弱了對比所帶來的震撼性的效果。
(三)貝多芬奏鳴曲情感的抒發與表達。貝多芬在奏鳴曲里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主要是通過旋律和踏板兩個工具,首先從旋律來看,當旋律持續向高音方向拔高時,演奏的力度就需要不斷加強,這會自然而然地營造一種情緒,抓住聽者的注意力,使其情緒不斷上揚。一級一級地逐漸上行、累積情緒,直到到達旋律下行的拐點才進行釋放,在下行階段,演奏者就需要注意慢慢減輕力度。
此外,在使用踏板時,因為它是增強演奏的感染力、充分表現作品情感的關鍵工具,因此合理選擇踏板運用的方法是非常關鍵的,也對演奏家的實力及審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考驗。一般情況下,演奏者會采取音前、音后、顫音和二分之一踏板的不同方式。而貝多芬的作品風格奇特,自然需要選擇特殊的踏板使用方式。比如,貝多芬d 小調奏鳴曲op.31 no.2 中,演奏者采取音前踏板的方式,在發音之前踩住踏板,制音器會隨之處于完全打開的狀態,此后進行彈奏就能營造一種空曠遼遠的感覺,聲音會更飽滿圓潤。
(一)第一時期。貝多芬的第一個創作時期可以大致劃分在1770 年誕生到1792年22歲這個時間段,其間貝多芬一直居住在故鄉波恩,作品創作也還是萌芽的初期,此時雖然有一定的優秀作品面世,但完全沒有體現出他的個人特色和代表特征。
(二)第二時期。第二時期指的是在維也納學習的時間段,此時,貝多芬成功締造了他的前20 首奏鳴曲作品,期間,他采取的創作方式依然是傳統的奏鳴曲形式,但體現了一些個人的特點。奏鳴曲的第四個樂章分別可以概括為快板的奏鳴曲式、回旋曲式、復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這是幾種出現頻率最高的創作形式。而貝多芬在延續傳統經驗的同時,也不斷追求個人化的創新,這也是貝多芬成為傳奇人物的重要特質。就從和聲變化來說,貝多芬就開始引入一些比較不穩定不和諧的和聲,而且頻繁地改變節奏與力度,打造出了一種帶有動感的不平衡效果。
(三)第三時期。貝多芬創作的第三時期是在1803 年到1814 年左右,在這一時期,貝多芬不僅在鋼琴奏鳴曲方面,甚至在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這個時期中,貝多芬不甘于拘于傳統,他開始不拘泥于傳統的奏鳴曲式的排列順序,而是以一種較為富有個人特色的創作方式,在第三樂章以諧虐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以此讓整首作品都顯現的較為自由和新穎。
(四)第四時期。在第四時期,貝多芬的作品達到了整個創作生涯的巔峰狀態,并且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最為獨特的個人創作風格,也因此貝多芬被譽為浪漫主義的開創者。此時,貝多芬的作品已經帶有非常顯著的浪漫主義特色,而他在創作最后幾首奏鳴曲時,早已完全失去聽覺能力,是靠腦海的想象進行演奏。而不同作品的創作結構也表現出彼此間的明顯差異,通過融合比較復雜高超的復調技法,使人感到驚艷。從作品價值看,晚期作品最能體現作品的豐富情感,意蘊深刻。
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風格方面,其穩定的速度與節奏、力度的起伏、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都極具特色;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分為第一時期、第二時期、第三時期、第四時期,特點各不相同。
[1]張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末樂章研究[J].延邊大學,2010.
[2]王政.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戲劇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