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民族語譯制中心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化、市場化的迅速發展,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大眾自媒體的盛行,以及來自院線商業大片的擠壓,如何才能開創出傳統題材電影像新中國五六十年代的經典影片《阿詩瑪》《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劉三姐》等,幾乎所有人脫口而出的鼎盛時代。筆者認為,問題的主要方面不在外因,傳統文化題材電影的日漸弱化,關鍵是在自身創作上有些局限,沒有與時俱進。
事實上,傳統民族文化電影很早就做了類型片的探索,而且傳統民族文化電影后來也出現了一些好的類型片。
《悲情布魯克》是塞夫、麥麗絲的一部馬上動作片。因為當時商業化的要求也是我國整體電影發展中的一個階段。這個電影還是很成功的。中國“金雞獎”評的是“集體表演獎”。“馬上醉酒”這一段的拍攝水平、演員表現的沖擊力,在好萊塢電影里是沒有的。但可惜它只是一個片段,只是說它在這一部分上達到了大片的水平,在投資上和其他的創作上還沒有達到。據說當時周潤發還曾經找過塞夫、麥麗絲說:“我要演你們這樣一個馬上的電影。”
拍攝于建國初期的故事片《內蒙人民的勝利》開創了許多傳統民族文化題材影片的敘事模式,影片的主題和人物設置,在此后的電影創作中都進行了仿效,影響了一個時期的電影創作。如近年拍攝的數字電影《生死金天鵝》等,還未脫離這種敘事的窠臼。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題材創作得到了繁榮,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多彩的生活、優美的自然景觀、不同的人文環境都為少數民族題材的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曾出現了像《阿詩瑪》《五朵金花》《劉三姐》等影視經典作品。如今,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數字化技術的推廣,對藝術的要求逐漸走向商業化,電影追求視覺沖擊,故事情節的淡化,使敘事模式化和人物形象概念化都較嚴重。
由于對群眾的生活挖掘不深入,只是膚淺的認識到表面現象,在對人的深層次挖掘和精神內涵的展現方面比較乏力,創作的傳統民族文化電影離不開這幾種類型:一是漢族小伙子沖破各種阻力愛上了青春美麗的少數民族姑娘;二是勇敢地少數民族小伙子愛上了漢族姑娘;三是少數民族姑娘看上了英俊的漢族小伙;四是外國小伙旅游時看上了少數民族姑娘,在女方家生根結果;五是以民族題材為表現手段,以美麗的風光山水為資源背景,為當地旅游做宣傳拍攝的風光文藝片,像海外游子歸國尋親,探親期間意外地發生了男女戀情,由于歷史的原因還穿插些父輩的恩恩怨怨,等等。
我國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人文資源,物華天寶,潛力極大,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一部好的傳統民族文化題材電影,是外界了解人民生活和地域特色的主要媒介,是民族地區展現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我國很多群眾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占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我國民族風俗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曲節奏悠揚。蒙古族牧民精騎善射,射箭、賽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的精彩節目,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等等。
民俗的深層內涵體現的是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了民族特有的情感意識、思維定勢、價值觀念和理想的追求。任何民俗都是特定文化和特定生存環境的產物。把握民俗的精髓,在對作品主題的烘托和人物塑造上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于創作態度沒有深化到歷史和精神層面,導致了作品缺乏真實性、藝術感染力、厚重感,使觀眾難以走進故事情節和人物心靈。
目前,我國每年攝制的傳統民族文化電影不到當年影片創作總數的5%。傳統文化題材電影作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單元,與“十七年”相比,其影響力卻在逐步縮減。一方面這是所有國產電影面對市場的共同困境,另一方面也是傳統民族文化電影自身機制的問題。要改變這種現狀,在新時代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大好時機下,改變功利的創作觀念,以傳承、弘揚、推廣傳統文化為目的,“站在明天的角度拍現在,為明天留下現在的一種文化形態。”提高創作人員素質,忠于藝術,忠于民族文化,創作出與時俱進的民族類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