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華大學外語學院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英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之一。許多學者偏向以這部作品為代表,來分析馬克·吐溫的寫作風格。但是,大部分學者更傾向于從社會、文化、修辭和文學等角度去分析《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語言風格。本篇文章指在從語用學的角度,以語用學的主要理論:合作原則為基礎,來分析《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語言對合作原則的違反,從而簡單地總結出這部小說的語言風格。
“合作原則”是由英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于1967年提出的。格賴斯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總是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因此,格賴斯提出了會話中的“合作原則”。格賴斯將合作原則分為四條準則: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
數量準則可分為兩條基本原則:交際過程中所說的話應該滿足交際所需的信息量,所說的話不應超出交際所需的信息量。質量準則意為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不應該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應該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關系準則意為交際過程中所說的話要相關。方式準則意為說話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澀、歧義,說話要簡練有序。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并非時時刻刻遵守著合作原則。甚至出于需要,人們有時會刻意違反合作原則,以達到特殊的交際目的。格賴斯把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言外之意的行為稱作“特殊會話含義”,“特殊會話含義”解釋了聽話人是如何透過說話人話語的表面含義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許多話語都有對合作原則的違反,而這樣的“特殊會話含義”,也使這部小說中的許多話語引人深思。
若是在一個交際過程中,說話者和答話者之間所傳遞的信息不對等,那么就是對數量原則的違反,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說那邊那個東西會是什么呢?”“一只木筏子”,我說。“你不是木筏子上面的人么?”“是的,先生”。“上面還有什么人么?”“只有一個,先生。”……“你爸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是是,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這段話是哈克和杰姆在河中遭遇追捕,哈克急中生智,為了掩護杰姆,隨口說杰姆是自己的父親。哈克十分聰明,從對話的開始到結束,從來都是避重就輕,支支吾吾,讓聽話的追捕者心生懷疑,最后還以為哈克的“父親”得了天花,落荒而逃。馬克·吐溫用這種信息量不對等的方式,刻畫了哈克這一聰明的形象,也使這一段故事生動活潑,幽默風趣。
若是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所說的話屬于虛假的話,那么就違反了質量準則。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
“哩,硬是要把人家的兒子搶走,那可是人家的親生兒子啊,他花了多少心血,曾經又多么擔驚受怕,又花了多少錢啊。正是這樣一個人,終于把兒子撫養成人,正準備掙錢開始干活了,可恰恰在這個時候,法律出場了,可不光是這樣,法律還幫著他奪去了我的財產。”
這是小說中哈克父親的一段話,在小說中,哈克的父親是一個極不負責的人,在得知哈克得到六千個金幣時,他便沖回家向哈克索要金幣,為了賭博和酗酒。但當得知自己得不到這筆錢是,他便說出了這樣一段信口雌黃的謊言,這段話完全違背了質量原則,但卻從側面將哈克父親的虛偽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對其充滿厭惡,完全做到了對人物形象的刻畫。
若是說話者說出的信息與談話者所交流的內容無關,那便違反了關系準則,小說中有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是一名看船人,哈克想要確定他看船人的身份,乘他的船。但是這個看船人總是喋喋不休,說的話一直不停,而且和哈克的目的完全不相關,作者使用這種大量語言描寫的手法,突出了這一看船人的形象,讓這個人物角色深入人心,使文章幽默風趣,讓人啼笑皆非。
若是一段對話中,答話人的回答模棱兩可,含糊不清,那便是對方式準則的違反,下面看小說中這樣一段話:
“挺挺的衣服——挺挺的,你以為自己是個大人物了,是吧?”“也許是,也許不是”我說。
這段話是哈克的父親在見到哈克時對他的諷刺與謾罵,哈克卻不以為然,僅僅回答了模棱兩可的答案,既表達了哈克對父親不理睬的態度,也表現哈克心中對于父親的厭惡。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違反合作原則的例子比比皆是,馬克·吐溫用這種反常規的語言,給我們以深刻的印象,也使這部小說充滿諷刺意味,讓小說的話語幽默風趣,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