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縱觀國際國內,在國家本位刑事政策理念影響下,犯罪被害人始終處于權利救濟與保護“邊緣地帶”,犯罪被害人人權保護任重道遠。
根據社會契約理論,犯罪被害人權利保護在于—“平等對待和惠及社會合作體系中任一立約者”,犯罪被害人保護就是要在罪行發生后,幫助實現被害恢復,保護弱者權利和利益,實現契約平等;而國際刑法的作用在于預防和懲治犯罪,強調通過恢復性司法理論使受損的社會關系恢復到原有狀態,實現對犯罪被害人的救濟與保護。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國際社會恪守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追求,人權精神已滲透國際社會各領域。基于犯罪被害人保護就是在被害人受到侵害與損傷不能自我恢復時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實現被害恢復的要求,犯罪被害人保護所包含的旨在減輕被害人痛苦和增強被害人康復能力的支持社團、服務熱線、被害人咨詢和治療、緊急醫療服務、社會服務、保護免遭二次被害等活動是國際刑法與人權保護共有之義。
1985第40/34號決議《為犯罪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人取得公理基本原則宣言》(簡稱聯合國犯罪被害人人權宣言)、2004《關于在涉及罪行的兒童被害人和證人的事項上堅持公理的準則》等聯合國通過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相關文件是犯罪被害人獲得權利保護和社會救助的國際人權規范;1966《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1989《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公約及1950《歐洲人權公約》、1981《非洲人權憲章》等地區性公約也涉及犯罪被害人權利保護問題。2005年世界被害人學會召集各國學者專家與荷蘭提耳堡大學為聯合國起草《為罪行、濫用權力和恐怖主義受害者取得公理和支持的公約(草案)》作為對1985聯合國犯罪被害人人權宣言的補充和強化。這些國際或地區公約構筑了強化犯罪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國際框架,也是判定國內政策改善與否的標準。2002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生效,犯罪被害人保護進入國際法程序,國際司法公正得到進一步維護和實現。
在國家實踐和國際慣例中,盡管各國民主化程度、法治人權水平等各有差異,各國還是在醫治、損害賠償、信息獲取權、程序參與權、程序期間迅速、隱私安全保護獲取權、其他援助等方面均進行了適度運用,但國際犯罪被害人保護能否有法可依、犯罪被害人能否有效參與刑事司法程序、獲得有效補償和精神撫慰仍然有待商榷。
盡管各國和國際實踐在犯罪被害人保護具體類型和內容上并相同,但集中體現在以物質補償與精神撫慰為主要內容的兩大方面。其中物質補償通過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實現;精神撫慰則借助刑事司法程序中被害人地位的改善和修復性司法的選擇性適用實現;物質補償與精神撫慰涉及到的實現途徑實踐中相互交叉。
物質補償通過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和補償制度實現。犯罪被害人物質損失包括因犯罪行為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人身傷害、醫治費用、看護費用、其它有形物質損失和因犯罪行為喪失勞動力、恢復等預期及其他無形損失。目前各國犯罪被害人補償均由國家通過金錢補償犯罪被害人所受侵害,恢復因犯罪而失衡的法秩序,維持國民司法信賴;同時基于犯罪被害人物質損失特性,物質補償還包括以醫療服務、心理指導等無形(精神)援助與支持為內容的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
精神撫慰借助刑事司法程序中被害人地位的改善和修復性司法的適用實現。犯罪被害人精神損害包括本人因被侵害健康權、被侵害性自決權、侵害生命權及其親屬受到的精神損害等。伴隨犯罪被害預防與防止二次被害理念的提出,司法程序上被害人地位得以強化,訴訟權利增加,被害人地位與權益得到積極保障;同時刑事司法私人化理念打破了國家壟斷刑罰權的局面,帶有和解和私力性質的軟化訴訟程序產生,修復性司法理念興起,并從社會思潮迅速邁入國際實踐。
綜上所述,犯罪被害人保護是國際法的應有之義,也是維護基本人權的重要內容和價值目標,在國際人權案件時有發生的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國際法規定和綜合性國內立法推動犯罪被害人權利保護和利益實現,推動國際人權保護實現和法治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