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山西師范大學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fā),建構起新的經驗,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思想主要表現為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三個方面。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任何問題都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任何知識的運用,都是針對具體的問題和具體的情境,對原有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且不同的個體對同樣的知識有著不同的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不同,即使是同齡人,其認知結構也存在差異,只有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新知識,才是個體本身對知識的認知。學習觀認為,個體的學習是新知識的建構和原有知識的重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不僅僅要建構新的知識經驗,更要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完善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完成更高階的學習。教學觀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要圍繞學生的“學”進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完成新的知識經驗的建構,而不是代替、強迫學生接受新的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是自身主動建構的過程,被動的學習是低效的、機械的,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喪失主動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激發(fā)學生的無限潛能,積極參與學生的探究學習,鼓勵學生自由感知教材,樹立豐富多樣的探索目標。語文作為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學生在語文中能夠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未曾有過的體驗。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成長歷程,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需充分引導學生發(fā)揮其自主性,尊重學生個性化體驗。允許課堂上有不同的觀點出現,并且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在師生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啟發(fā)性的點撥,歸納總結,尊重個性體驗,掌握共性知識。
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互動活動,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學目標得以達成。建構主義認為,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學習主體建構知識經驗的重要手段,這一社會性相互作用對學習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倘若教學僅是教師一方傳遞知識,學生僅僅是被動接受,雙方沒有實質性的交流溝通,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必然會是機械、低效的。此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十分重要。當下,我們倡導探究合作式教學,學生之間通過知識進行交流溝通,在合作中提高。如果生生之間缺乏合作性建構,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應當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建構性學習離不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首先,教師要學會關注學生、傾聽學生。教師不僅僅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更要時刻把握學生對教學的學習效果與反饋信息,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對教學做出調整;其次,課堂中要給學生平等表達交流的機會,使得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共同提高。良好、搞笑的教學課堂互動能夠促使師生達成共鳴,使得“教”與“學”有機結合,并促進下一階段的學習。
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在外部環(huán)境中主動建構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不只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建構過程,還應該包括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通過自我反思,總結學習成果與不足,并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師要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方式,對自身知識經驗的建構進行不斷的反思。此外,啟發(fā)學習者及時反思他人的觀點,思考其合理性并與自身進行比較,是否與自己的認知結構一致,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使得學習者不是單純地占有他人的知識經驗,而是在比較建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性必然導致對學習者的評價的多樣性,應以變化的、連續(xù)的學習過程為基礎,圍繞師生雙方進行全面的評價。建構主義的學習評價,應當是知識經驗建構的過程,而不單單是結果,而且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教師應更多地選擇形成性評價,可以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對學生知識經驗建構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記錄與評價,例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自我反思、同伴的評價、教師的評價等等。同時,綜合性評價應該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相結合,還應鼓勵家長積極參與。
注重對過程的評價不意味著放棄對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二者應合理共存、有機結合,共同致力于學生素質的提高與教師教學的改善,實現師生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