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沈陽市蘇家屯區沙河九年一貫制學校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因此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薄看法。
通過閱讀文本培養感悟能力是許多人認同的觀點。通過閱讀學生對文章的語言及語境有了直接的感受,對文章有了最貼近學生感覺的認識,這樣的認識與老師的講解是有區別的,甚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閱讀,不要帶任何目的與問題讓學生細心品味、斟酌體會,通過品詞品句品文章的語言美,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創造文章中描寫的情境,尋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領悟文章的涵義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創設讓學生有話愿說的情境。對于某一問題,只要能擺出充分證據,完全可以各抒己見、自由發揮。有時學生的討論超出了教學范圍,有時甚至影響了教學進度,也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師看來是幼稚的,荒謬的。我們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在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
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活潑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使每個學生的智慧潛力、個性特長都能在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得到發揮,讓學生樂學。指導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對學生討論中爭議大的問題答疑、解惑,使學生逐步進入善學的境界。
課堂討論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別人發言時要靜聽,這是對別人意見的尊重。發言者必須合乎邏輯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證明他的看法,這是一個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好機會。對于其他學生而言,這是練習傾聽的好機會。討論時觀點的碰撞,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
(1)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選讀書方法。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做的才學得會?!崩纭熬蕵O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的第一部分,是具體事例的記敘,具有情景性和情節性,在理解方面沒有太大難度,我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自定讀書方法,如小組編演短劇,練習分角色朗讀,小組討論,分析表達方式,讓學生在編、說、讀、演、議等實踐活動中完成對語言文字的領悟,進而體會文中母親對子女的感性的愛,父親的充滿理性的愛。
(2)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于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使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贊揚、肯定和勉勵,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激起提問的興趣。例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義較深,具有哲理性和啟發性的句子,學生讀時,肯定會有所感,有所悟,同時也會有疑問。因此,教學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情況,從老師提供的兩種學習方法中,選擇一種自讀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觸較深的句子,聯系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文體不限,可以是短文、詩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發現難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可以先試著自己回答,或與同學討論,也可以向老師求助。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熱情的鼓勵和嚴厲的警告都源于愛,只不過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有效地拓展了學生閱讀的寬度。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于解答??墒?,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由于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