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航/西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
2013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首次提出對分課堂的概念,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效果顯著,認可度高,可行性強。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教學過程在時間上清晰的切割為三個環節,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 和 討 論(Discussion)。對分課堂最大的創新點在于將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的時間進行區隔,學生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傳統的對分課堂是把教學分為 講 授(Presentation)、內 化 吸 收(Assimilation) 和討論(Discussion)三部分,對于播音專業而言,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目的。因此,為能更好地為即興口語表達系列課程課堂教學服務,根據播音專業的學科特性和教學特點,把對分課堂的教學重新拆解為講授(Presentation)、討論(Discussion)和展示(Show)三部分,即PDS課堂,是建立在傳統型對分課堂(PAD課堂)基礎上的一種演變和革新,主要有以下幾個核心內容:(1)講授(Presentation)環節重視即興口語表達系列課程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時新性,結合理論知識豐富教學案例。即興口語表達課程的理論內容大部分是實踐技巧及應用經驗的高度凝練,平鋪直述的講解方式很難讓學生在初次學習時就快速接受,這需要精準鮮明的案例來輔助理論知識的講解。正因如此,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進行大量的成片節目積累,然后進行篩選、過濾和編輯,選用的案例片段類型盡可能多樣豐富。其次,案例也必須兼具時新性的特征,因為傳播行業發展迅猛,具備時效性、新鮮性的案例更具有受眾接近性,也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專業視野和思考空間。(2)討論(Discussion)環節建立學生認知、理解、解構理論知識的自主意識,拓展課堂教學中的多向交流空間。即興口語表達系列課程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即興”二字的運用,討論環節對師生雙方都有較高要求,對于老師而言,“即興”不代表天馬行空,是要建立在教學目標要求之上,通過對知識點的解讀而延伸出值得探討和深思的議題,從而傳遞正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生而言,“即興”的表達是建立在有準備、有思考的前提之下的,通過分組討論的機制不但可以進行組內的意見交換和材料積累,更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重新解構本堂課的理論知識,幫助理解。從而為第三步的展示做好積累。(3)展示(Show)環節訓練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并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學課堂中,展示環節是根據行業要求必須執行的教學環節。這種展示過程可以讓學生形成良性的競爭意識,養成自我優化機制。傳統口語表達課堂中學生的展示環節被稱之為“回課”,而“回課”二字容易讓部分學生在潛意識上形成被動態勢,從而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精彩的課堂展示不但可以獲得較高的平時成績積分,更能獲得同學的掌聲和鼓勵,從而形成良性的課堂互動回饋機制。
第一,更加注重過程性考核,學生學習效果體現更全面。播音專業中的即興口語訓練系列課程是以實訓為主的課程。以在PDS課堂實施過程中,課程平時成績以一學期的展示結果為評判依據。通過多次展示,可以客觀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效及理論知識應用情況,教師也能更加準確的把握教學進度。同時,過程性考核讓學生的課程最終成績更加合理和準確,彌補了實訓類課程以期末一次考核為評判依據的弊端。第二,課堂教學時間切割后教學目的更加精確。課堂教學時間切割后,每個教學動作的目的凸顯的更加清晰:教師講授知識點,小組討論進行初次吸收與理解,小組展示完成理論應用于實踐,全班展示建立良性的課堂回饋機制,全班討論完成再次的理論吸收,課后學生完成進一步的消化與完善。教學過程的內在邏輯更加清晰,可行性強。第三,師生權責區隔后教學組織更加順暢。師生權責分割后,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堂控制權,更加便于教師組織課堂,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在小組討論及展示,全班展示及討論中,可以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全息性的還原訓練語境后,學生作為部分環節中課堂的主導者必須考慮更加多元的因素以確保小組展示獲得較好的平時成績,因此必須更加主動的剖析和拆解理論內容,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傳媒行業發展迅猛,為了能為行業輸送合格人才,專業教育領域應不斷探求新的方法與模式,與行業共發展,才能迎合時代的需求。即興口語訓練課程作為播音專業課程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培養理念應立足課堂,放眼行業,未雨綢繆,在爆炸式發展的行業亂世中,撥開云霧,洞悉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