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鋼琴傳入中國多年,已成為國內音樂愛好者熟悉的演奏型樂器。鋼琴藝術傳入中國后,不斷被中國創作者改良,與中國音樂元素融合。蒙古族音樂范圍內,擁有馬頭琴、四胡等民族樂器,自身民歌體系也擁有獨特民族藝術特征。中國當代民族音樂藝術家,不斷嘗試將蒙古族音樂元素與鋼琴作品融合,形成當前獨特的蒙古族風格鋼琴曲流派。
音樂元素包含三類,即表演元素、樂器元素、聲樂元素。表演元素以視覺特色為主、音樂特征為輔,可為觀眾傳遞特殊民族文化,幫助觀眾建立特殊文化印象。民族鋼琴作品中,蒙古音樂元素特殊表達風格,構成民族音樂表演元素。鋼琴曲多以長調為主,使用特殊的演奏技巧,用音符描繪廣闊草原、蒼茫無垠的邊界。基于蒙古族音樂元素的鋼琴作品,整體基調相對深沉,演奏形式較長。部分音樂創作者,選擇使用二度制作的方式,將蒙古族音樂適當改良,例如,將長調變更,調節為歡快節奏,激起人們對民族藝術的別樣情感。
蒙古族傳統樂器,既具有民族藝術文化特征,又具有特殊音色,為蒙古族音樂藝術素養的結晶。部分蒙古族鋼琴演奏者,同時擁有多種樂器演奏技能,相較于其他民族演奏者,他們更加熟悉蒙古族樂器的音色、低音美感、泛音方法。一部分演奏者,使用個人經驗,利用鋼琴來模仿馬頭琴的因素。例如,增加泛音和聲效果,長期應用五度音程,模仿馬頭琴低音特色,持續塑造低音共鳴氛圍。也有部分演奏者,使用短期變換形式,增強鋼琴曲節奏感,突出蒙古族節奏特征。
蒙古族民歌發音形式特殊,裝飾音較少,具有鮮明的敘事特征。部分創作者在應用蒙古族音樂元素時,會直接使用二度創作的形式。將蒙古族民歌進行改良、重新編制,創造出基于蒙古民歌藝術,又包含鋼琴藝術元素的新鋼琴曲。例如《黃驃馬》、《小黃鸝鳥》以及《嘎達梅林》等曲目,就是創作者利用民歌原曲,二度改造后成型。也有部分作者,使用民歌元素+民歌演唱的形式,豐富鋼琴曲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三天路程兩天到》,就是以演唱者為基礎,融合而成的經典蒙古族民歌鋼琴曲。
鋼琴傳入我國后,各個學者以及學生,常將自身演奏思想限制在發展層面。一部分人認為,鋼琴屬于西方古典樂器,創作方向應維持在“西方古典”概念內。另一部分藝術家認為,鋼琴傳入中國,應融入中國民族文化范圍內,重塑藝術氛圍。因此,在藝術家愛國情緒、民族維護情緒的作用下,蒙古族元素不斷融入到鋼琴作品中。一方面,音樂元素融合可改變藝術傳播形態,令更多的新學員熟悉這一形式。另一方面,蒙古音樂元素融合,可為蒙古音樂提供新發展局面,令蒙古音樂進入到其他音樂藝術領域中,傳播自身音樂文化價值。而以上兩點,均可構建民族文化意境,令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這一行為,成為國內普遍現象。
鋼琴藝術的發展,不應具有局限性。因此,雖然國內鋼琴藝術家,認同鋼琴藝術的西方古典文化特征,但作為藝術工作者,借由鋼琴抒發情感,升級鋼琴藝術文化價值,為必然任務。因此,國內鋼琴藝術文化愛好者,便逐漸在鋼琴文化中添加民族文化色彩,利用蒙古族音樂藝術價值,提升鋼琴文化傳播價值。宏觀角度內,鋼琴文化為外來樂器,但民族藝術家,有必要為外國演奏者,提供全新的藝術發展方向。因此,將蒙古族音樂元素應用于鋼琴作品中,可添加民族文化色彩,向世界宣傳蒙古族文化。
民族音樂元素,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應用價值。應被藝術創作者、學習者應用到作品中,構成民族特色藝術作品。鋼琴作品中融入的蒙古族音樂元素,取材于蒙古族歷史文化、音樂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成功的民族鋼琴藝術作品,可成為現代領域內,蒙古族歷史文化的代表作,形成長盛不衰的歷史文化烙印。
綜上,文章以鋼琴藝術作品為主,對蒙古族音樂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價值,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將蒙古族音樂元素與西方樂器融合,具有構建民族文化意境、添加民族文化色彩、添加歷史文化烙印等價值。望文中內容,可為蒙古族鋼琴作品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