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程教學大綱與每位教師息息相關,它是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對明確教學職責、規范課程教學行為及保障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課程教學大綱是培養學生方案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確定課程目的、明確教學要求、組織教學過程、編制教學計劃、確定教材、測量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整體教學質量等工作的重要依據[2-3]。目前,在教學大綱編制及應用中仍存在很多問題[4]。在很多高校,教學大綱只是一個必須提供的文件擺設,并沒有落實其應具備的指導作用。
教學大綱中雖規定了教學內容所需要的學時安排,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內容含量會與教學大綱中列出的學時不相適宜。如大綱中規定4個學時講完的內容實際上2個學時就已經講完,也有規定2個學時內講完的內容實際要3~4個學時才能講完。這樣容易導致教師在上課時不知所措,學生課前預習不到位等問題。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大綱制定者對該課程不了解或了解不夠。
教學大綱僅僅列出主要的教學內容,而不體現教學方法是目前一個普遍的問題。目前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我國高校普遍從規范性綱領性文件的角度來理解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重視學習內容而忽視學習的方法和程序,而澳大利亞的大學教學大綱中就明確了學生課前需要準備與課堂參與的要素,并對教師輔導和答疑的時間和方式進行了安排[5]。如果沒有好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地位很難得到體現。教學大綱中教學內容雖然占絕大部分,但只是一些傳統知識,缺乏創新而且不能體現課程特色。
恰當地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是確保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關鍵。然而,多數大綱在編制過程中,沒有明確規定每章節的重點和難點;也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實際講述的重點和難點與大綱中不相符。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綱制定者對其制定的課程了解不足或根本不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課程應有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也有編制者在編制教學大綱中的隨意性造成的。
對于同一專業先后開設的不同課程中存在較多的交叉和重復現象。其一:專業課大綱制定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專業課之間的聯系和銜接問題;專業課教師之間未曾坐下來仔細地斟酌和商討課程的安排和設置問題,大綱制定過程中缺少必要的溝通,缺乏整體性認識。其二,課程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陳舊,導致各相關課程或各相關課程群之間在內容上互不兼顧和照應,不能圍繞相應的專業方向要求進行統一協調和深淺相宜的合理安排[6]。
教師在編制大綱前需要熟悉課程內容及教學重點,重視教學大綱的編制,而不是僅僅將大綱作為必須提交教學任務的一個文件擺設,在編制時隨意而為。教師能熟練掌握教學內容,根據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學時,這樣不會導致出現教學大綱規定的學時與實際教學學時不相符的現象,也能保證在教學大綱中體現重點、難點。
專業課教師在編制大綱前需要坐下來仔細商討課程的安排和設置問題。每個老師根據自己的專業課內容進行匯報,老師間經過溝通、討論,確保專業課內容間不重復,由負責專業課程安排的主任圍繞專業方向,進行統一協調,確保課程準確定位。
目前教學大綱主要針對教學內容而言,對學生的關注度不高。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建議教學大綱不僅從教師的視角來,也需要從學生的視角探討教學大綱的編制問題。教學大綱的編寫應以學生的能力為導向,通過理論學習及課程實驗,將能力、素質及技能培養的內容納入到教學大綱。
《自然地理學》是水文及水資源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以此為實例,介紹教學大綱編制。課程教學大綱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課程簡介、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課程目標與教學環節、課程內容及學時分配、考核方案及考核權重、課程持續改進、推薦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1)課程簡介。在課程介紹中需明確該課程的定位,指出課程內容,體現學生應達到的學習成效。
課程定位:《自然地理學》主要闡明地殼、大氣、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特征和分異規律,是其它水文學課程的基礎。本課程的基本教學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其地理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水文水資源專業其他課程及后期從事水資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課程內容:緒論、地球、地殼、大氣過程和氣候形成、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水體及其相互聯系、外動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及地貌發育、地表化學元素遷移與土壤圈的形成、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自然地理系統的規律性、自然地理系統的區域劃分與類型研究等。
學習成效: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大氣過程和氣候形成、不同水體及其相互聯系、地表化學元素遷移與土壤圈的形成等,使學生將自然科學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夠針對實際提出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水環境保護措施,為今后從事水文學及水資源工作、進一步深造和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2)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提出該課程的課程目標,說明課程教學目標與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如表1。

表1 課程教學目標與畢業要求關系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課程與各項畢業要求的關聯度。

表2 課程目標、知識單元與培養環節

表3 知識單元、知識點與學時分配

表4 《自然地理學》課程需要持續改進的內容
(3)課程目標與教學環節。包括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如表2所示。
(4)課程內容及學時分配。《自然地理學》將以“地球、地殼、大氣、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特征”為主線,主要有地理學基礎、大氣過程和氣候形成、水體和地貌等知識點,重點培養學生地理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通過向學生傳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理解水資源開發利用對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見表3)。
(5)考核方案及考核權重。考核方式為閉卷。最終考試成績為平時成績(占30%)與試卷成績(70%)之和。平時成績的認定依據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小論文等。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關聯性,大綱中還設定了相應章節的分數比例,擬定的試卷出題標準等。
(6)課程持續改進。在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課程持續改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支撐點。沒有持續改進,是無法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見表4)。
(7)主要參考書。參考書可以豐富老師的教學內容并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所以,在課程教學大綱中補充課程教學所需的參考書,對于學生和老師而言都是有益的。在自然地理學教學大綱中,我們給出了如下參考書。
1、周淑貞主編,《氣象學與氣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2、伍光和主編,《自然地理學》,高教出版社,2000。
3、馬建華主編,《現代自然地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楊大文等譯,《生態水文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