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二,趁著春節的幾天假期,我和媽媽到廣西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踏進黃姚,仿佛走進一幅生動的國畫,整個感覺就是“美”。
黃姚之美,美在生態。
黃姚位于廣西賀州的東北部,她的所在地屬喀斯特地貌區,她的周邊,遠遠地散布著一座座尖尖的山。如果說北方的山高大雄渾,連綿起伏,像個壯實的漢子,那么,這里的山不高也不大,青青綠綠的,就像個文靜的姑娘。山腳下,是一片片種滿莊稼的田野。在田野與古鎮之間,環繞著一條彎彎的小河,清綠的河水緩緩地流淌著,仿佛在唱著一首優雅抒情的歌。河的兩岸,生長著茂盛的竹子。郁郁蔥蔥的竹子,筆直秀麗,仿似姑娘頭上的秀發。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古鎮的外圍,生長著幾棵千年古榕樹。古榕樹像飽經滄桑的老人,腰身彎曲,枝繁葉茂,底部盤根錯節,樹冠遮天蔽日。小孩成群結隊在樹下攀爬玩耍,游客或在樹下乘涼,或在樹下照相,臉上都洋溢著滿意的笑容。看著古榕樹,我情不自禁地想,千百年來,這榕樹下不知發生過多少可歌或可嘆的故事呢!
黃姚之美,美在自然。
在珠三角一帶,我也去過一些所謂的古街古村,那些經過修整的古街古村看上去確實整齊美觀了,但卻缺少了原來的古樸自然,消磨了歷史記憶,顯得不倫不類。而在黃姚,我沒有感覺到人為修整的痕跡。黃姚的老房子,要么是青磚做墻,要么是黃泥砌墻,而房頂大多是黑瓦。我以前只見過紅瓦,從沒見過黑色的瓦,不知道是否因為年代久遠,受到歲月的侵蝕,這里的房瓦才變黑的呢?
古鎮的路沿河而建,蜿蜒曲折,自然天成。而路面都是由石板鋪設而成,盡管有的地方不是那么平坦,但卻更添一番天然的美感。看著磨得光滑的石板,走在那彎彎的小鎮古道上面,即使不是詩人,心中也會充滿詩意。在鎮里,我還看到幾座石拱橋,將小河的兩邊有機地銜接在一起。石拱橋呈半月形,跟河面上的倒影剛好合成一個圓圓的月亮。我想,如果白娘子跟許仙在這里相遇,而不是在杭州西湖的斷橋,也許他們的結局會不一樣呢!
那天中午,我們在榕樹下的一家農家餐廳吃飯。老板告訴我們,路邊這間老房子是他們家的,他們的新家在老房子后面。本來建新房時,他們想拆了舊房子,將新房建在路邊的,但鎮里的管理者制止他們這樣做。聽罷我恍然大悟,原來黃姚的環境建筑和設施保護得這么好,當地的管理者功不可沒啊!
黃姚之美,美在風情。
古鎮的居民很淳樸。進入古鎮的道路旁,你會看到幾個居民在那里擺賣一些土特產,但他們只是靜靜地坐著,等待著游客的光臨。你不走近他們,他們不會打擾你,不像有的地方的小販,見到游客路過,會高聲吆喝,吸引游客前來光顧。
在古鎮里來來往往的人群中,大多數人和我們一樣是來游玩的,而其中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大叔引起我的注意。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古鎮的居民。他脖子上吊掛著一把二胡,沿著鎮里的小巷慢慢地行走,并向游客演奏著一些懷舊歌曲。悠揚的曲調引來不少游客的圍觀,他還不時主動問游客們想聽什么歌,只要他懂的,他都設法為大家演奏。他的表演好像是義務的,我沒看到他伸手向別人要錢,或許,他是樂在其中吧!而我們尾隨著這位大叔后面,陶醉于這夾著愛的味道,散發著一股淡淡憂傷的二胡聲中。
古鎮的名氣大了,引來八方游客,居民們也紛紛做起游客的生意。在鎮里的古巷,居民們都在老房子前面擺賣起各色商品,大都是當地的特產。也有的開起私家客棧,或者特色餐飲小店。游客多了對居民來說是好事,但我卻有點擔心,怕過多的開發會破壞古鎮的環境,打破古鎮的寧靜。我希望古鎮的特色能永遠保持下去。若干年后,在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假使你有幸光臨古鎮,遇著一位長得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撐著油紙傘走過寂靜悠長的小巷,那該是一幅多美的風景!
黃姚之美,美在藝術。
在古鎮的入口處,“黃姚”兩個大字我不知道出自那位書法大家的手筆。簡樸飄逸、瀟灑自然的題字,與黃姚的風格非常吻合。我也不知道,古鎮里的居民,是不是以“黃”姓和“姚”姓居多。在自然美之外,古鎮還是有一些人工的裝飾,而這些裝飾,主要體現在古巷里的店鋪。看得出,每一個店面,甚至每一個店名,都有懂藝術的人來專門設計。走在古鎮里,你不會感覺到古鎮的破舊與落后,反而充滿著時代的藝術氣息。古老與時尚在這里得到完美的結合。
黃姚,是中國美術家的創作基地。在這里,我們見到幾十位年輕的大學生在寫生。一位姑娘告訴我們,他們來自景德鎮美術學院,在這里寫生已有一段時間了,就住在鎮里的客棧,估計要待在這里一個月。他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站在不同的角度,用手中的畫筆,將古鎮的美麗風貌描繪下來。小河邊,榕樹下,竹林旁,石拱橋畔,都可以見到年輕大學生們青春亮麗的身影。于是,他們也成了古鎮的一道亮麗風景。就像卞之琳的那首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漫步黃姚,感受黃姚,黃姚就像一位純樸的村姑,恬靜柔美,麗質天生。我只是黃姚的一個過客,但匆匆一面,不知不覺的我已深深地愛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