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來詞是在各種語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種語言成分,是各個國家、民族語言詞匯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外來詞由來已久,是隨著各國文明的碰撞而誕生的產物。自然的,外來詞也是漢語詞匯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歷史上,伴隨著與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交往,外來詞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逐漸出現在我國的詞匯系統之中。不同的時代、歷史環境,決定了外來詞發展的特點。在我國古代,由于科技發展水平較低,我國與其他國家、民族的交往并不是十分頻繁,吸收的外來詞數量也十分有限。在1840年鴉片戰爭后,我國的大門被迫向西方列強正式敞開了,與世界的聯系也日益緊密,外來詞的產生也開始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進一步走向世界,和各個國家地區的聯系呈現出多領域、深層次的特征,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外來詞的增長,使得外來詞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都有了新的特點。
隨著漢語外來詞數量的急劇增加,漢語新外來詞的現狀也變得更加復雜,與之相伴的是出現了一系列對于漢語外來詞以及相關概念的辨析。厘清外來詞的概念內涵,是探索外來詞現狀和未來發展的第一步驟,也是尤為關鍵的一步。
“借詞是否屬于外來詞”這一爭論從很早就開始了,不同學者對此抱有著不同觀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學者的主流觀點是借詞不屬于外來詞。高名凱、劉正埮1958年在《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中指出:“外來詞是外語來源的本語言的詞,而借詞是借用外語的詞;詞還是外語的,只是拿來借用而已。在吸收外語的詞的過程當中有的時候,先借用外語的詞,再慢慢改造為外來詞。”孫常敘在1956年出版的《漢語詞匯》一書中,也主張把借詞和外來詞兩個概念區分開來,認為外來詞包含借詞,借詞是直接從別的民族語言借來,基本保存外國語詞原有的語言形式的詞。但是近年來,外來詞和借詞之間的區別逐漸淡化了,許多學者開始主張將這兩個概念不做區分,同等并用,認為兩者只是名稱不同、包含概念卻大致相同。
關于意譯詞是否屬于外來詞也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意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拿本語言現有的詞去翻譯外語的詞。如“chair”漢語翻譯成“椅子”,“bowl”翻譯為漢語是“碗”,而“椅子”“碗”這些詞都是漢語中原來就有的詞,學界普遍認為這類意譯詞不是外來詞;第二種是外語的詞所包含的概念或意義是全新的,漢語中沒有同樣的詞匯來表達這個含義,但是我們同樣也運用本語言中所有的構詞成分去構造新詞來翻譯它,比如漢語中本來不存在“棒球”這個詞,這是從國外傳入的,我們用漢語中原有的“棒”和“球”兩個語素組合起來,對于“baseball”一詞進行翻譯。第二種意譯詞是否屬于外來詞是學界爭論的焦點,而主流的觀點認為這亦不屬于外來詞,因為外來詞至少要部分包含外語中“音”的成分。
此外,還有關于訪譯詞、字母詞是否屬于外來詞的爭論,在此就不一一贅述。通過以上爭論,我們可以略窺外來詞的復雜程度。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結、交流日漸緊密,外來詞的概念也存在著不斷泛化的趨勢,因此在本文的討論中,不對以上的爭議概念作細微的區分,而是主要從宏觀上去把握整體現狀和未來發展走向。
1、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互聯網時代迅速發展,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地球村”時代。在我國古代時期,外來詞所涉及到領域比較狹窄,信仰、具體用品的名稱這些方面是外來詞出現的主要領域。而在世界各國逐漸連為一體的今天,外來詞所涵蓋的內容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在涉及到個人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充滿著外來詞的影子。我們穿的“T恤”是由“T-shirt”翻譯而來,喝的“咖啡”對應英文中的“coffee”,坐的“沙發”、騎的“摩托”等等,都屬于典型的外來詞。在商業貿易中,外來詞更是大行其道:現在金融經濟及社會組織方面的:牛市、熊市、GDP 、歐佩克 、WTO 、CEO 等等,都是外來詞的一部分;在科技領域,克隆、DNA、B超等等外來詞使用頻率極高,成為了科技交流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可以說,從個人到國家,中國人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外來詞。
2、音譯詞增多
在翻譯最開始的階段,音譯詞出現的很多。五四時期的很多翻譯,都采用了音譯的形式。但由于直接音譯對于在受眾的理解上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因此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音譯詞又逐漸被意譯詞代替。比如,“telephone”最早被翻譯為“德律風”,后來多用“電話”指代,“德律風”的譯法被逐漸廢止,“penicillin”的譯名也從“盤尼西林”發展成為了“青霉素”……但是隨時代的發展,音譯詞的出現又開始呈現出增多的趨勢。導致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外來詞的涌現呈現出井噴式,在海量增長的局面下,為每個詞匯尋找到對應的意譯詞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英語的逐漸普及使得音譯詞對于中國人而言不再十分陌生,理解起來也相較于以前變得更加容易。再者,在當代語境下,直接使用音譯詞還多了另外一層含義:音譯詞常常能夠傳達出一種洋氣、時髦、國際化的意味,讓很多年輕人更偏愛使用音譯詞以展現自己符合時尚潮流的氣息。
從我個人的觀察、研究來看,音譯詞的增多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①許多新產生的詞匯多采用音譯詞的形式
許多科技、自然方面的新詞匯,直接采用了音譯詞的形式出現在漢語中進行表達。例如,“厄爾尼諾”現象,音譯自西班牙語的“El Nio”,是秘魯、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由于這個詞匯具有特殊的指代性,表達的意思專業性較強、含義又較難用漢語進行表達,因此直接采用了音譯的方式。“卡路里”也是如今的一個音譯詞熱詞。在十年之前,大眾對于這個詞的含義可能不甚明了,但是在減肥大潮盛行的今天,“卡路里”一詞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即使是沒有任何英語知識的人,可能對于這個詞的含義也了然于心。
除此之外,商標的名字直接采用音譯的形式表達則更為常見了,例如:古馳(Gucci)、巴寶莉(Burberry)、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等,品牌名稱往往只是一個標簽,用以標識區分,本來就不指代實際的含義,因此采用音譯的方式是合適且經濟的。
②音譯詞重現
還有一些詞匯,本來以意譯詞的形式出現,但是由于某些錯綜復雜的因素而逐漸出現了音譯詞的形式,甚至音譯形式取代了意譯形式被更多地使用。例如,英文“cheese”的在大陸地區最開始是翻譯為奶酪,但是近年來受到港臺、粵語方言的沖擊,逐漸被意譯詞“芝士”所取代。相似的情況還有“小提示-貼士”、“小餅干-曲奇”以及“出租車-的士”等等。這樣的現象,對以往的音譯發展為意譯的趨勢發起了沖擊。
③在直接音譯的同時兼顧漢字的含義
一方面,音譯詞的出現較以往而言出現了明顯的增長,另一方面,音譯詞本身的質量也有所提升。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音譯詞只是簡單地選取漢語中讀音相似的字來進行翻譯,構成的漢語詞匯本身沒有具體的含義。而在現今的音譯翻譯中,譯者更加普遍地開始尋找兼顧音義兩方面的音譯詞進行表達。例如,韓國著名的咖啡連鎖店Caffe Bene在中國地區的譯名為“咖啡陪你”。從翻譯方式而言,毫無疑問依舊采用的是音譯形式,但同時也兼顧了漢語的意義,以“陪你”翻譯“bene”,表達出了溫暖、舒適的意味,使得譯名能夠更好地傳達出品牌理念,也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這一現象的廣泛出現使漢語的音譯外來詞的性質發生了不易察覺的細小變化:由純表音特征轉向對兼容表意性的探索,體現出人們對外來詞引入的更高要求的嘗試以及文化交流程度的提高。
3、字母詞增多
字母詞是指在中文中出現的直接用外文字母的縮寫簡稱或者與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自改革開放之后,字母詞的出現越發頻繁,在報刊、雜志、書籍等媒介中都能十分常見。可以說,如果對于字母詞的含義缺乏一定的了解,那么在遇上這些詞匯的時候可能會感到有些困惑不解。
字母詞主要有兩大類:
一是全由字母組成的,例如CT、DNA、CD、UFO等。這些詞匯全部由英文字母構成,多位英文單詞的縮略形式。關于這一種字母詞能否算作外來詞事實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這只是英文詞在中文環境中的引用而已,不能算作外來詞。但是近年來,這類詞匯也開始被收錄進入各類漢語詞典,并被標注拼音,因此在廣義上也逐漸被視作外來詞的一部分。
二是由字母和漢字組合而成的,例如X-光、T恤、PH值,以及最近大熱的詞“C-位”等。這些詞匯或者是一半字母一半意譯組成,或者是一半字母加另一半漢語語素構成。這一類詞匯通常被認為是外來詞。
無論是從數量、形式抑或是內容、種類上看,漢語新外來詞都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這也為我們探索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出了要求。
從數量上看,外來詞的增量將會呈現出更加迅猛的態勢。科技的發展日益迅速,為了跟上世界科技強國的步伐,我們應當與其增加交流密度,而隨之而來的則是外來詞數量的增多。從內容而言,外來詞所涉及到的領域依舊會是多方面的,科技、文化、時尚等多領域都是交流中的重要區塊。
就外來詞內部分類而言,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而言,分類的界限會愈加趨于模糊化,具體概念之間區別的重要性將會隨著交流的不斷密切而降低。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夠放棄對于外來詞的規范引導。正因為外來詞復雜且重要,我們更有必要對其進行規范,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外來詞的真正含義,起到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
綜上,漢語外來詞作為漢語詞匯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它的現狀與未來分析發展趨勢的預測,有助于我們認識和理解外來詞在語言領域、文化交流領域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