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過對“音樂教育技術”這一主題的英文文獻資料的整理,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資料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研究內容:包塔玉等人發表的期刊論文《運用多模式學習系統支持音樂教學》(Using a Multimodal Learning System to Support Music Instruction),該文作者主要探討了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使用“多模式教學系統”來提高音樂教學效果的問題。作者從介紹“多模式教學系統”內容開始,強調了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有效方式,將有意義的知識與心理表征之間建立參照聯系,并以雙通道多模式的多媒體學習系統( Dual-channel,multimedia learning (DML) system)為核心,(DML系統有七個模塊。對目標模塊使用鏈接和嵌入(OLE)技術設計,控制現有應用程序的內容和功能,如PowerPoint (PPT)、Word、Excel、Internet瀏覽器或Adobe Acrobat格式。)將其運用于應用于中國臺灣小學四年級的音樂課堂中,并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整篇文章強調了計算機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作者談及多媒體學習(DML)系統,即可提供對多個多媒體對象有效控制的系統。例如,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將Word文件、PowerPoint文件、網頁、圖像、電影和實時視頻等不同的不同形式的多媒體材料與音樂課程的建立聯系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聯覺對同一音樂知識獲得多種不同形式的信息感知認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音樂學習效率。由此,作者意識到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不同形式的多媒體技術的重要性。無論從音樂教學和提高學生音樂能力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模式在音樂教學中也存在某些弊端,它對音樂教師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運用能力,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模式適合于音樂欣賞課的相關內容,但是對于音樂演唱、音樂活動、音樂表演等相關課程內容作者并未談及。
何慧忠發表的期刊論文(Attitudes towa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usic learning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boys and girls),該文主要探討了隨著中國香港地區對計算機技術的推廣和音樂課堂的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學生對IT技術的態度的性別差異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使用信息技術設施的有效性”、“是否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自信地掌握計算機技術”、“在信息技術的協助下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三方面沒有太大差異。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幫助中國香港教育政策制定者解決如何運用計算機技術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以及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音樂課堂教學。由此,我認為該篇文章研究呈現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從作者的研究背景來看,作者撰寫該論文的時間為2004年,正值香港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蓬勃時期,隨著信息技術的到來,信息技術的學習與運用是新時代的迫切要求。在中國香港地區學校推廣音樂技術技能和實踐勢在必行;第二,從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來看,文章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探討:首先,從“計算機技術與音樂關系“的角度來看,將計算機作為信息來源的方式,是一種音樂學習的好方式,提高學習質量;從”計算機技術與音樂學習的動機“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激勵學生學習音樂的有效方法;從“音樂技術”的角度來看,將計算機技術作為音樂技術的一種手段,有效改善教師教學方式,豐富音樂課堂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受教育的質量。
2015年,崇基圍于香港大學完成的碩士論文《運用信息技術在香港音樂課堂教學》(Using Web 2.0 for music teaching in Hong Kong an exploratory study),該文主要探討了Web 2.0教學使用模式的研究。文章中所提到的“音樂教學和學習中的Web 2.0技術”主要指在各種Web 2.0技術中,視頻共享平臺(YouTube)、社交網絡站點(Facebook)、即時消息移動應用(WhatsApp)和共享驅動(谷歌Delphi)是音樂教師最常用的Web技術。作者將它與鈴木教學法進行了比較,尤其是在樂器教學方面。文章也探討了Web 2.0相關技術的接受度,以及Web 2.0技術是否可以用作私人教師拓展業務的新渠道。作者肯定Web 2.0 使用模式的音樂教學運用價值,它可以為音樂教育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分別從教師的角度和音樂教學的角度探討。作者認為,Web 2.0技術對中國香港的音樂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包括技能開發、知識獲取和音樂欣賞。為了讓音樂教育工作者開發出更有效的教學環境,有必要加強對中國香港音樂教學中Web 2.0的使用模式的了解。
上述文獻關于音樂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研究角度獨特:何慧忠發表的期刊論文,作者從“學生性別差異的角度”來探討計算機技術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運用。文章中的性別差異的探討主要是考察男女學生對待計算機技術與音樂學習的認識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計算機技術對音樂學習的有效性認識差異、運用音樂技術激勵音樂學習興趣的認識差異、在音樂活動中差異性的表現。作者認為,IT技術和音樂學習的性別差異之間的關系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男女生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的不同途徑。由此,對于音樂教育改革具有指導意義。我認為,關于性別差異研究是當今音樂教育界值得研究的話題,它可以運用音樂多學科研究,例如音樂教育心理學、音樂教育人類學、音樂教育美學、音樂教育哲學等,通過性別差異的研究,來發現音樂學習的差異性,從平衡發展的角度彌補不足。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發展平衡男女學生之間的學習特點來更好地教學。
第二,從計算機技術的整體研究趨勢來看,以上三篇文章都是關于計算機技術在中國香港地區和中國臺灣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的運用。隨著21世紀IT技術、音樂技術、多媒體的技術的日趨成熟發展,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早在21世紀初期已經意識到計算機技術運用于學校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從所搜集的文獻資料時間和內容來看,第二篇是21世紀初期關于”中國香港地區中國男生和女生對音樂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的探討,到了21世紀中期,關于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已經由開始針對“計算機整體技術概念”的概括轉變為針對“計算機具體某個系統”的運用探討,例如,包塔玉等人的期刊論文關于“多媒體學習(DML)系統”運用的探討,以及崇基圍的碩士論文關于Web 2.0技術運用的討論。以及還有將奧爾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念結合計算機技術設計音樂游戲的相關論文,例如鐘士明發表的期刊論文 《音樂游戲與測試》(Serious Music Game Design and Testing),該文是關于將中國臺灣民歌結合奧爾夫教學法運用計算機編程的方式為幼兒園學生設計音樂游戲。鐘士明和陳志彥發表的期刊論文《音樂作曲游戲的即興創作》(Improvising on Music Composition Game),該文是關于運用計算機技術來設計音樂創作游戲,其中談及運用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所強調的節奏、旋律、和弦等元素來即興創作游戲。
由此,關于“音樂教育與計算機運用”的研究已經由廣泛的話題性討論到具體技術的運用,層層深入。通過資料搜集來看,英文文獻關于相關話題研究的地域都集中于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無論從研究者的身份,還是從研究的內容和地域來看都與國內關于音樂教育的計算機技術研究有明顯差異性,國內關于該話題探討主要集中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MIDI制作等技術與音樂教學的研究,而英文文獻相關話題研究則側重于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價值,計算機軟件方面的系統研發、音樂技術與音樂教學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鑒其研究角度,拓展計算機技術運用的研究領域,開發音樂教育與高科技技術相關領域研究。